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造山产物,中新生代地体的多次离散敛合、碰撞拼贴,使其成为全球地质构造最复杂、最为特殊的构造单元。对于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的方式、过程及动力学研究一直是该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壳短缩作用和短缩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三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资料和成果系统收集、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较少的羌塘地体,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的拉萨地体和从特提斯喜马拉地体划分出的郎杰学地体,进行了大剖面的平衡恢复研究,北羌塘剖面选取中侏罗世夏里组(J2x)与上侏罗统索瓦组(J3s)界面进行恢复得出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剖面选取晚侏罗世索瓦组下段(J3s1)和上段(J3s2)界面进行恢复得短缩率为33.57%,南羌塘地体侏罗系短缩率较北羌塘地体大,这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盆关闭,拉萨地体向北俯冲有关。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对晚白垩世竟柱山组构造层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怒江缝合带南缘,选择早白垩世则弄群(K1z)和多尼组(K1d)界线为标志层,短缩率为25.3%,与前人研究的地体边界及内部逆冲断裂带的短缩率相比小得多,表明新生代地壳短缩主要是褶皱和逆冲断裂系调节的。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三叠纪江雄组平衡恢复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我们所做平衡剖面结果和前人研究数据,对三个地体短缩过程和构造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短缩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缝合带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最后,由于不同研究方法所得数据相差较大,为了地体复原时有统一标准,我们选择平衡剖面结果作为复原依据,同时对比共轭剪切角变化和岩石应力分析研究结果,利用目前地学中运用较广的MapGIS软件对羌塘、拉萨、特提斯喜马拉雅(包括郎杰学)地体分时期进行了地体形态复原,为青藏高原的古地理重建和古大陆再造提供依据。
|
|
|
|
1 |
陈正乐,高锐,赵志中,宫红良;陆陆碰撞与陆内俯冲:阿尔卑斯深地震反射剖面实地解释——第20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地学研讨会(HKTW)一瞥[J];地质通报;2005年07期 |
2 |
熊嘉育;中外合作项目“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试验综合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年03期 |
3 |
施美凤;李亚林;黄继钧;;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地质通报;2010年Z1期 |
4 |
;第15届国际HKT学术会在成都召开[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
5 |
袁学诚,王式,李立,金国元,陈大尤,赵子言,周烑秀,陈显尧,鲁连仲,王懋基,刘行义;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J];物探与化探;1987年01期 |
6 |
;第15届HKT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03期 |
7 |
肖庆辉;近年来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形成模式的主要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2年02期 |
8 |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
9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0 |
白嘉启;梅琳;杨美伶;;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与地壳热结构[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11 |
翟利剑;包汇慧;毕思文;;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地温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
12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13 |
钟自然;;骥伏枥 志千里(代序)[J];地质通报;2009年12期 |
14 |
张德涵;关于青藏高原地壳的隆升与增厚[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3年03期 |
15 |
武红岭;王薇;王连捷;张利容;崔军文;;青藏高原的隆升缩短及其粘弹性形变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1期 |
16 |
崔军文,李朋武,李莉;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
17 |
赵文津;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
18 |
张培震,沈正康,王敏,甘卫军;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
19 |
杨晓松,金振民;部分熔融与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关系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1期 |
20 |
吴应林;李兴振;丘东洲;颜仰基;;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