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东部凹陷根缘气成藏模式
【摘要】: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世界各国都加大对非常规能源的勘探研究,根缘气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非常规能源也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世界上已发现的根缘气藏主要发育在前陆盆地、坳陷盆地。先有的根缘气成藏理论也主要是针对于这两种盆地,然而中国东部的陆相断陷盆地的根缘气藏一直未受到重视。
对辽河东部凹陷成藏条件研究,表明该地区具有根缘气发育的基本条件。首先有效烃源岩在岩性上为一套深湖-半深湖相泥岩,部分地区夹厚度不等的沼泽相煤系地层,为根缘气的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其次沙三段砂岩整体埋藏深度较大,大部分砂岩孔隙度12%、渗透率0.1md,并且致密砂岩与烃源岩大面积直接接触,为根缘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根缘气的主要识别方法有气测异常法、钻测录井法以及综合测试法等。论文主要采用气测异常识别根缘气的方法,并且引入到辽河东部凹陷,对研究区进行了根缘气成藏模式研究。不同的含气层中气测全烃曲线表现出来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所反映的天然气类型也完全不同。全烃曲线从形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4类:箱型、漏斗型、钟型和平直型,其中钟型曲线表示气测曲线变化大,顶部峰值低,底部峰值高,为气测异常,是典型的根缘气类型。此方法仅需要确定致密砂岩底部含气,就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根缘气藏类型识别,起到“单井定乾坤”的预测效果。将此方法其运用于辽河东部凹陷,发现了一批根缘气藏,为辽河油田非常规天然气勘探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辽河东部凹陷根缘气成藏特点分析,并且与其他盆地根缘气对比,建立根缘气成藏模式。辽河东部凹陷根缘气主要发育在沙三段和沙一二段,深度在2500-3500m,在平面上根缘气藏沿整个凹陷中心成带状分布,其中在南北两端分布范围广、中间窄,呈“哑铃状”。根缘气藏单个规模较小,单层厚度较薄,但是与泥岩或煤层频繁互层,使得整个东部凹陷根缘气藏规模较大,天然气资源丰富。运用有效储层体积统计法对东部凹陷资源量计算,估测东部凹陷根缘气总资源量为1300.13×108m3。
|
|
|
|
1 |
赵淑琴;地震预测技术在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4年05期 |
2 |
刘立,谢文彦,李德生,王平;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裂缝与油气[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
3 |
赵忠英;王宇林;孙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4期 |
4 |
姜振强;徐波;潘伟义;;气藏与油藏储层孔隙度下限计算及对比研究——以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5期 |
5 |
陈振岩,吴文柱;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幕式成藏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年01期 |
6 |
吉明艳;孙明术;;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潜山油气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1期 |
7 |
肖乾华,李美俊,彭苏萍,刘计国;辽河东部凹陷北部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2期 |
8 |
邢宝荣;施尚明;;辽河油田二界沟洼陷沙三段沉积体系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3期 |
9 |
樊爱萍;杨仁超;韩作振;蔡国刚;李春华;;辽河东部凹陷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现及其意义[J];特种油气藏;2009年04期 |
10 |
刘立,谢文彦,焦立娟,赵明国;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裂缝成因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3年01期 |
11 |
刘华,吴智平,张立昌,查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_(1+2)/Es_3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2 |
李春林,刘立,王丽;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山岩构造裂缝形成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
13 |
纪玉峰;聂占福;韦忠红;李扬;魏小红;;应用流体包裹体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古地温——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年01期 |
14 |
李明生;孟召平;杨长有;金铁文;朱红梅;;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6期 |
15 |
陆英;孙自明;;苏北盆地东部凹陷上白垩统泰州组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8年03期 |
16 |
张金川,刘丽芳,张杰,薛会;根缘气(深盆气)成藏异常压力属性实验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1期 |
17 |
张金川;根缘气(深盆气)的研究进展[J];现代地质;2003年02期 |
18 |
张占文,高庆胜,吴铁生;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类[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5年02期 |
19 |
张占文,陈永成;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天然气盖层评价[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
20 |
李美俊,王延山,王铁玲,任平;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J];现代地质;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