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革吉白垩系郎山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
【摘要】:
西藏措勤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冈底斯岩浆弧之间,是青藏高原面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随着对该盆地石油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盆地缺乏良好的储集层是制约该区油气评价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革吉地区郎山组白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储集物性分析,对白云岩岩石类型、成因机制和储集性能取得如下认识:
1、措勤革吉白垩系郎山组白云岩岩石按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可以分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含灰白云岩三大类,其中白云岩按其晶粒的大小又可分为中-细晶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两小类。
2、白云岩的镜下显微特征以及阴极发光标志说明研究区白云岩非原生成因,均属交代成因。通过对白云岩稳定C-O同位素、锶同位素、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的研究,结合由稳定碳、氧同位素数据计算出的盐度指数Z和形成温度,综合分析认为,白云岩属于埋藏压实白云化交代成因产物。
3、本区成岩现象较多,成岩变化复杂,通过镜下观察到的成岩现象主要有压实压溶、充填、白云石化、重结晶、褐铁矿化、溶蚀及与构造有关的破裂作用等。其中,溶蚀、白云石化、构造裂缝等主要起建设性作用,而压实、充填等作用对储层起破坏作用。
4、研究区白垩系郎山组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好,11件白云岩储层样品的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6-25.1%,平均孔隙度为10.72%;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其值为0.12 -2360×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19.51×10-3μm(2未计入最大值2360×10-3μm2),整体为低孔中渗型储层。结合铸体薄片显微镜观察和压汞曲线分析,白云岩储层孔隙空间类型较丰富,主体为裂缝-孔隙型,孔隙结构以细孔中喉型-粗孔大喉型为主,总体评价为Ⅰ-Ⅱ类较好-好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