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电磁精细反演及其在壳幔电性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本论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08年11月完成的合作~大井地区大地电磁长剖面数据为依托。在室内系统的运用了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完成了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MT响应。采用先进的二维反演算法,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反演计算,获得了研究区域具有较高置信度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
根据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结果,研究区域地下介质主体构造走向为北西-南东向,近似于二维结构。通过正演模拟实验、实测数据反演计算等研究工作发现,结合地震波速模型、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构建精细的初始模型进行反演计算,能够对地下异常体的底边界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并能精细刻画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特征,进而提高解的分辨率,增加反演结果的可信度,使反演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达到精细反演的目的。
研究成果表明:沿剖面范围内分布着多个电性异常带与畸变带,经与区域构造资料对比,这些电性梯度带与畸变带的位置与区域内的深大断裂带相吻合,这些断裂带同时也是研究区域内各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带。整条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沿南北方向整体表现为纵向分层,南北分块的特点。地下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导电性结构主要分为三个电性层,即上、下为高阻层,中间为高导层;表层低阻层可能是新生代或中新生代的沉积层。在研究区域的地壳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高导层,位于中、下地壳,该高导层沿剖面厚度变化相对较大,由南向北高导层逐渐变薄,并且高导层顶界面及底界面的埋深变化较大。兰州以南地壳内的高导层大致呈水平状,而兰州以北的高导层呈南倾形态。
本研究区域的高导层可能是局部熔融体与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研究区域强烈的构造活动使地层岩石破碎严重,可能使不透水层遭到破坏,导致深层的流体发生运移或释放。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当温度达到550℃时,岩石便可出现局部熔融,秦岭褶皱系和祁连褶皱系具有相对较高的热流值,为岩矿石的脱水相变导致局部熔融创造了条件。
|
|
|
|
1 |
L.B.Pedersen
,李然;大地电磁数据反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0年01期 |
2 |
陈东敬,于鹏;大地电磁与地震联合反演技术在西亚某区的综合应用[J];石油物探;2005年03期 |
3 |
王书明,王家映,林长佑;大地电磁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2期 |
4 |
魏胜,王家映;大地电磁解释工作站[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5 |
林长佑,武玉霞,杨长福,陈军营;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法识别EDA地震电性变化前兆[J];西北地震学报;1995年04期 |
6 |
王连新,韩德波,党英;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一个应用实例[J];矿产与地质;1996年04期 |
7 |
周红,宋维琪,赵冲;一种快速二维大地电磁正演方法[J];石油物探;1998年02期 |
8 |
严良俊,胡文宝;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二次函数逼近非线性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9 |
王书明,王家映;高阶统计量对改进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方法的作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S1期 |
10 |
赵国泽,刘国栋,王家映;北京—柏各庄剖面连续介质大地电磁反演解释[J];地震学报;1986年02期 |
11 |
苏鸿尧,何展翔;表层电性不均匀对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的畸变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
12 |
邓明,杜刚,张启升,余平,邓靖武;海洋大地电磁场的特征与测量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6期 |
13 |
张全胜,王家映;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去噪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S1期 |
14 |
胡祖志,胡祥云;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
15 |
于鹏,王家林,吴健生;大地电磁全频段偏移成像结合反演技术[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6 |
陈乐寿;大地电磁方法——能源勘探中的一种新手段[J];物探与化探;1984年04期 |
17 |
J.M.Travassos;D.Beamish;冰清;;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一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04期 |
18 |
李予国,徐世浙,刘斌,于涛;电导率分块连续变化的二维MT有限元模拟(Ⅱ)[J];高校地质学报;1996年04期 |
19 |
Saraev A K,Pertel M I,Larionov K A;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金伯利岩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S1期 |
20 |
杨长福,林长佑,孙崇赤,李清河;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大地电磁反演[J];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