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菱铁矿与人造菱铁矿除砷性能研究
【摘要】:
我国高砷地下水分布广泛,经济、高效的饮用水除砷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天然菱铁矿和实验室制备的人造菱铁矿进行了砷的吸附研究。研究了吸附反应时间、初始浓度、砷形态、温度、pH值、共存阴离子等对吸附砷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除砷机理。
结果表明,25 oС时天然菱铁矿对砷的吸附平衡时间为72.0 h,极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速率方程(相关系数R20.99)。45 oС时,天然菱铁矿对As(III)和As(V)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84和0.70 mg·g-1。各温度下,天然菱铁矿对砷的吸附均很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表明天然菱铁矿对砷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吸附,物理吸附为主,且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pH对As(III)的吸附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而对As(V)的吸附无明显影响。硅酸盐与磷酸盐对天然菱铁矿吸附砷具有抑制作用。
人造菱铁矿对砷的吸附平衡时间仅为3.0 h,远低于天然菱铁矿。45 oС时,对As(III)和As(V)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到14.47和30.77 mg·g-1,远大于天然菱铁矿。人造菱铁矿对As(III)的吸附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45 oС时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As(III)的吸附特性,而在25 oС和35 oС下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模拟的相关性更好。较低温度下(15和25 oС)人造菱铁矿对As(V)的吸附更加适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而温度稍高时(35和45 oС)Freundlich模型更好地模拟吸附过程。该材料对砷的吸附反应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反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砷的吸附。人造菱铁矿吸附As(III)和As(V)的适宜pH范围均较大,为3.0-10.0。硝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竞争离子的存在对As(III)去除的没有显著影响,而各竞争离子对As(V)去除的影响强度的相对大小为:SiO32-PO43-NO3-SO42-。背景电解质(NaCl)的存在对人造菱铁矿去除As(III)和As(V)均无抑制作用。人造菱铁矿去除砷的过程中,形成了水合羟基Fe矿物如水铁矿和针铁矿,以上矿物与砷的共沉降及吸附作用是人造菱铁矿的主要除砷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641.3
|
|
|
|
1 |
刘晓红,卢芳仪,郑典模,孙日圣,蒋柏泉,秦伍根;由硫酸亚铁制取硫酸钾和氧化铁红[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0年03期 |
2 |
金银龙,梁超轲,何公理,曹静祥,马凤,王汉章,应波,吉荣娣,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协作组;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总报告)[J];卫生研究;2003年06期 |
|
|
|
|
|
1 |
郑刘根;刘桂建;高连芬;彭子成;;中国煤中砷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及环境意义[J];地球学报;2006年04期 |
2 |
秦俊法,李增禧;中国微量元素研究二十年[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年12期 |
3 |
景茂祥,沈湘黔;简报γ-FeNi包裹Al_2O_3复合微球的制备[J];硅酸盐学报;2005年09期 |
4 |
景茂祥;沈湘黔;李东红;李旺兴;;纳米铁磁性合金包裹氧化铝复合微球的制备[J];硅酸盐学报;2006年05期 |
5 |
夏举佩,张健,苏毅;钛白粉副产物硫酸亚铁生产硫酸铵和氧化铁红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6期 |
6 |
段桂兰;王利红;陈玉;徐玉新;孟祥燕;朱永官;;水稻砷污染健康风险与砷代谢机制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
7 |
常思敏,马新明,蒋媛媛,贺德先,张贵龙;土壤砷污染及其对作物的毒害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8 |
吴锦权,陈泽池,温兴章,梁玉梅,丘义征;广东省农村饮水砷含量调查结果分析[J];卫生研究;2004年04期 |
9 |
苏丽琴,金银龙;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对慢性砷中毒判定的意义[J];卫生研究;2005年05期 |
10 |
夏举佩,阳超琴,李国斌,李艳平,岳立志,吕金梅;钛白粉副产物绿矾氧化焙烧法生产铁红及硫回收工艺研究[J];云南化工;2005年03期 |
|
|
|
|
|
1 |
朱贤英;;论有毒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饮水安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2 |
潘永信,林缅,郝锦绮;菱铁矿热转变过程中岩石磁学性质基本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
3 |
朱子宗,张丙怀;煤基还原贫菱铁矿冶炼海绵铁的实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4 |
齐庆杰,马云东,刘建忠,曹欣玉,岑可法;碳酸钙热分解机理的热重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5 |
张迎春,杨秀红,王英哲,姜云,苗日民;空气环境下热处理菱铁矿的形貌特征[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6 |
郑瑛,陈小华,周英彪,郑楚光;CaCO_3分解动力学的热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
7 |
张迎春,杨秀红,胡瑛,袁家峥,施倪承,马哲生;菱铁矿生产磁性日用陶瓷的研究[J];金属矿山;2002年01期 |
8 |
杨秀红,张迎春,施倪承,马哲生;菱铁矿热处理分层现象及临界线度的研究[J];金属矿山;2002年06期 |
9 |
任亚峰;余永富;;难选红铁矿磁化焙烧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金属矿山;2005年11期 |
10 |
罗立群;;菱铁矿的选矿开发研究与发展前景[J];金属矿山;2006年01期 |
|
|
|
|
|
1 |
王连方,王生玲,林勤,何金福,庄宏彬;饮水砷含量与某些皮肤病变关系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2年01期 |
2 |
杨瑞瑛,李子杰,林勤,王生玲,张玲,马品江,朱殿志,王连方;砷中毒大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砷的分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年05期 |
3 |
李景岩;;砷对健康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年01期 |
4 |
吴春香,王俊东;砷中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年02期 |
5 |
尚琪,任修勤,李晋蓉;环境砷污染区人群健康危害经济损失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年02期 |
6 |
张晨,姚华,凌冰,刘继文,王国荃;砷对大鼠子代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1期 |
7 |
涂敏端,党洁修;两步法由磷石膏和氯化钾生产硫酸钾的试验研究[J];磷肥与复肥;1997年01期 |
8 |
李东霞,王迎林,王泽民,郭小娟,刘淑华;砷角化皮损中P53蛋白、Bcl-2蛋白及PCNA的表达[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王连方,王生玲,林勤,孙幸之;地方性砷中毒掌跖角化的定量流行病学意义[J];内蒙古预防医学;1997年03期 |
10 |
刘海军,刘江,郭德玉,柳东青,宋吉波,杨西江;急性砷中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前卫医药杂志;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