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习惯对初中女生步态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具有锻炼习惯初中女生与非锻炼习惯初中女生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的下肢运动学以及足底压力的特征的显著性差异的比较分析,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将数据理论与学生锻炼实践情况进一步结合,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的锻炼习惯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关于锻炼习惯对初中女生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分析的相关研究还相对缺乏。自然行走是人体最基本的一种运动方式,因其具有普遍性、周期性及整体性等特点~([1]),因此,本研究以自然行走为运动方式,探究锻炼习惯对初中女生步态生物力学的显著性差异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步态生物力学参数为指标,参与的受试者均为在校初中学生,且在过去半年以内没有任何下肢损伤或足部疾病,实验是在裸足状态下进行。该研究以12名具有锻炼习惯初中健康女生为实验组,12名非锻炼习惯初中健康女生为对照组,以受试者的右下肢作为数据的采集对象,比较分析两组之间步态生物力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运动学实验: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记录受试者正常行走时下肢右侧的运动学数据,频率为200HZ。动力学实验:采用德国Novel Emed足底压力测试板对受试者在自然行走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变化情况进行测试。采用SPSS 20.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在0.05。研究结果:具有锻炼习惯的实验组进行裸足状态下的自然行走时,髋关节屈、外展内收和内旋、外旋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膝关节的内旋和外旋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跖屈和外翻的峰值角度的大于对照组。锻炼习惯的实验组在前足内侧区(MF),前足中部区(CF)及前足外侧区(LF)的最大压力显著性均高于对照组的非锻炼习惯者(P0.05),且,在外侧足弓区(LM),后跟内侧区(MR)及后跟外侧区(LR)的最大压力显著性均大于对照组的非锻炼习惯者(P0.05);锻炼习惯的实验组在前足中部区(CF),内侧足弓区(MM),外侧足弓区(LM),后跟内侧区(MR)及后跟外侧区(LR)的峰值压强指标显著减小(P0.05);锻炼习惯的实验组在前足外侧区(LF),后跟内侧区(MR)及后跟外侧区(LR)的压力时间积分均大于非锻炼习惯的对照组。结论与建议:锻炼习惯对下肢髋膝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屈、外展内收和内外旋,膝关节的内旋和外旋及踝关节明显的跖屈和外翻动作;而足底压力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长期锻炼习惯会增加前足内侧区、前足中部区及前足外侧区、外侧足弓区、后跟内侧区及后跟外侧区触地的最大压力,同时前足外侧区、后跟内侧区及后跟外侧区的压力时间积分也会增加。建议人们从各自的身体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不同的身体生理特点进行科学规律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身体各关节活动的能动性,多参加体育运动,避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终生体育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