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经常性损益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企业为了满足其经营的需要,通常选用各式各样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就是调节损益。净损益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密切相关的,与企业收益密切相关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有重大影响的经常性损益,该损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脉;一种是发生频率较低的,不具有持续性的收益,称之为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发生次数低,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关系并不紧密,多具有偶然性,因此并不能代表企业真实盈利状况。由于我国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与管理仍有一定的漏洞,所以成为不少濒危企业扭亏的首选救市手段。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近年来“摘帽”企业的行业特点、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手段及实施后果后,筛选出近三年来“摘帽”企业中比较有特色的31家ST企业,通过系统分析,介绍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操纵手段及效果,从中筛选出较有代表性的*ST生物展开分析。论文首先梳理了*ST生物采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摘帽的”过程,接着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具体揭示企业采取该手段后的真实财务状况,分析发现*ST生物在采取该项“保壳”手段后真实经营状况并无好转,于2019年再度“戴帽”。事实证明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无实际帮助,*ST生物想要取得好的业绩应着重加强自身实力。基于以上分析结论,发现ST企业操纵非经常性损益对真实盈利收效甚微,对企业成长无明显正面效应,故从ST企业自身、政府监管机构、政策制定部门提出相关建议,对于呼吁企业发展硬实力、完善我国的退市制度、制定更为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