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东方主义:对《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的后殖民解读
【摘要】:
近年来,作为全球文化霸主美国的意识形态风向标,好莱坞兴起了一阵“日本风”。在这些电影中,日本的形象似乎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定型模式”;日本人与日本传统的文化身份似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电影《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中各种具体的表征的分析,揭示西方不变的东方主义情结。
电影《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日本:前者中的日本静谧原始,与世无争;它的人民崇拜西方文化。后者中的日本,现代化却充满疏离感;现代日本人是荒诞的,半机械的。在电影中,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形象与权利,意识形态等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各种外在的表征,比如服饰,语言,人物角色以及风景,本文解读出隐藏在其中的东方主义一凭借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力量,美国把传统的日本美化为等待西方教化的处女地;摩登的日本因为破坏了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因此被丑化。虽然这两部电影打破了一些殖民时代西方关于东方的滞定型,但是,西方/东方,强者/弱者的传统二元对立仍然存在。西方这种对滞定型的颠覆,仍然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强行加在东方身上的。东方,不管是被美化,被戏仿还是被评价,都依然是西方白人的背景与衬托。由此看来,在后殖民时代,只要西方的霸权仍然存在,东方主义就能继续其强大的生命力。东方想要寻找到自己的话语权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