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Ⅲ)负载型螯合树脂吸附砷(Ⅴ)的研究
【摘要】:本文制备了Fe(Ⅲ)负载型螯合树脂并对其吸附砷(Ⅴ)进行了研究。在对已有的除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配体交换原理的固液分离除砷方法。实验以D401螯合树脂为骨架材料,并对其负载Fe(Ⅲ)进行改性,得到一种新型除砷吸附剂,用这种吸附剂可通过络合作用与水中的砷结合将砷除去。实验对这种新型除砷吸附剂的改性条件、除砷条件、干扰条件和洗脱条件进行了详细探讨。采用微柱进行装柱动态工艺条件实验,对不同流速和再生条件下的除砷效果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Fe(Ⅲ)负载型螯合树脂能有效地把含砷量为1mg/L的水降至美国环保局最新标准0.01mg/L以下;吸附剂受pH的影响较小;对砷的选择性较高;水中常见离子对除砷效果影响很小;再生效果良好,洗脱率为94%,再生率达94.2%以上。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Fe(Ⅲ)负载型D401螯合树脂对水中砷的吸附速度符合鲛岛公式Aln A/(A-q)-q=-1+0.54x(第一阶段)和q=9.47+0.25lgt(第二阶段),对水中砷的吸附等温式符合Freundlich型,可表示为q_e=0.3C_e~(0.524)。并对动态吸附柱的吸附带下移速度、吸附带厚度、吸附柱总传质系数、吸附柱传质单元数和吸附柱动态吸附量进行了计算,表明其动态除砷效果良好。
实验研究表明:Fe(Ⅲ)负载型螯合树脂吸附微量砷(Ⅴ)的除砷方法具有除砷容量较大、对砷的选择性高、受pH的影响小、操作方便、不带入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去除生活饮用水和工业废水中的微量砷的除砷方法。
|
|
|
|
1 |
刘静,任勇,王应玮;用以分离稀土的聚醚链羧基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J];稀土;1996年06期 |
2 |
林建荣,王清萍;硫脲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3 |
李楚新;螯合树脂使用性能分析及总结[J];中国氯碱;1999年02期 |
4 |
董世华,唐万雄;螯合树脂研究——Ⅺ.一类新的氨基二硫代甲酸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J];高分子学报;1990年01期 |
5 |
刘玉,于世林;新型螯合树脂在定位金属离子亲和色谱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1991年01期 |
6 |
刘树奇,王文武,于枫;国产D-403型螯合树脂工业化应用试验[J];氯碱工业;1997年04期 |
7 |
赵开荣;螯合树脂再生与废液回收利用[J];中国氯碱;1998年08期 |
8 |
傅建永;OC-1060螯合树脂使用总结[J];氯碱工业;1999年10期 |
9 |
李彦锋,马应霞,周林成,常希俊,叶正芳,张树江,刘刚;糠醛系氮配位螯合树脂对贵金属元素的吸附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张训华;;微波消解试样-螯合树脂吸附分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金[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0年10期 |
11 |
何国英;丁桐森;;螯合树脂新的利用技术[J];采矿技术;1988年20期 |
12 |
徐羽梧,张超灿,董世华;螯合树脂研究——Ⅷ.以聚硫醚为主链的氧杂多乙烯多胺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J];高分子学报;1989年01期 |
13 |
张淑桂,董学畅;含PMP杂环的新型螯合树脂的合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
14 |
张亚凤,胥学鹏,李建;螯合树脂富集——原子荧光法测定地面水中的痕量汞[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
15 |
李毓贵,边宝林,陈海燕,钱伟斌;螯合树脂富集原子吸收测定酒中铅[J];食品科学;1997年12期 |
16 |
董学畅,张淑桂,刘晓芳,杨春兰,和艳军;APR螯合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7 |
孙英,邓健;SL-401多氨羧基螯合树脂分离-FAAS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微量Cu~(2+)和Zn~(2+)[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8 |
于志军,宋任芳;PVC载体氨羧螯合树脂的合成与测定[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9 |
刘新明,徐启杰,赵晓伟,张磊,崔元臣;侧链型氨基硫代甲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2005年04期 |
20 |
钱永纯;;D403螯合树脂及其在烧碱装置中的应用[J];氯碱工业;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