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南昌段水源地水质预报模型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地表水水质污染物资料的分析,发现水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对不同预报方法进行比较后,选择了能捕捉非线性变化规律的、基于改进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方法,与常规方法不同,该方法以实验数据为样本,利用网络的自学习和联想记忆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学习,具有极佳的函数逼近能力,能很好的拟合历史样本,达到识别各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提高水质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环境决策部门制定中长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赣江南昌段水源地生米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的预报模型,使得高锰酸盐指数预报精度除12月份低于70%,其余月份预报精度均在70%以上,氨氮浓度的预报精度除8月份低于70%,其余月份预报精度均在70%以上,预报精度较高,效果较好。
本研究采用VC语言编写开发了水质预报系统,该系统适用于Windows平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数据的输入简单明了,输出结果直观,能有效地为决策分析服务。
|
|
|
|
1 |
钟政林,曾光明,卓利,张盼月;马尔科夫过程在河流综合水质预报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1997年02期 |
2 |
程良;信息处理在红山水库水质预报中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2002年01期 |
3 |
朱继业,窦贻俭,方红松;动态系统物元模型在综合水质预报中的研究和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1期 |
4 |
潘剑中,张俐,王欣,谢绍平;西江有机污染水质模拟预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年11期 |
5 |
操群;柳炳祥;林洋;;马尔科夫链在鄱阳湖入湖河流水质预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2期 |
6 |
吕宝华,颜景国;浑河闸灌溉供水及水质预报模型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03年05期 |
7 |
封光寅;李龙国;余国莉;徐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预报方法研究[J];人民黄河;2007年08期 |
8 |
蒋秀华;;太湖水源地蓝藻水质预测预报动态分析[J];水资源研究;2009年02期 |
9 |
熊鹰;;二维水质模型在吉林市江段污染带水质预报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1990年08期 |
10 |
卢文喜;卞玉梅;李海杰;;黄龙工业园水源地潜水水质评价与预报[J];水资源保护;2006年03期 |
11 |
訾香梅;灰色系统理论在陕西省河流水质预报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1994年S1期 |
12 |
王巨宏;平顶山市湛河水水质预报模型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1年03期 |
13 |
米玉华;Streeter-Phelps河流水质模型的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1997年01期 |
14 |
袁健;树锦;;神经网络模型在黄河水质预报中的应用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
15 |
胡治飞,张振兴,郭怀成,王建厅,冯伶亲;北京市官厅水库水质预报系统[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
16 |
阮景荣;蔡庆华;刘建康;;武汉东湖的磷——浮游植物动态模型[J];水生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
17 |
何国瑜;含酚污水入湖自净规律的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1986年02期 |
18 |
朱仲平;杜文涛;;关于黄浦江水质模式的若干问题[J];上海环境科学;1983年01期 |
19 |
刘坤;杨正宇;;MIKE软件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9年S1期 |
20 |
韩惠中;地下水水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的调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5年01期 |
|
|
|
|
|
1 |
记者 李鑫 通讯员 郭传义 吕世春 盛晓文 刘映;金沙滩水质监测启动[N];烟台日报;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