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吸附释放特征研究
【摘要】:
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沉积物-水界面磷行为的研究是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的重要一环,本文选取了鄱阳湖湖区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其中磷形态分布特征的分析和对磷吸附释放模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鄱阳湖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范围在456.98~991.71mg/kg,河道位置对磷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各入湖口TP平均浓度高于湖区其他位置。沉积物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50%),无机磷组成以Fe-P、Al-P为主,TP含量主要受Fe-P、Al-P和org-P的影响,随着TP含量的增加,Fe-P、Al-P和org-P均有增加的趋势,org-P与Fe-P、Al-P含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在高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曲线既很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式,也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湖泊沉积物在对磷的吸附过程中存在解吸现象,在低浓度条件下,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inear模型。在此条件下求得吸附-解析平衡浓度,高于发生富营养化的临界浓度,释放磷的风险较大。
环境因素对土壤磷吸附有很大的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有浓度效应,吸磷量随沉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pH对沉积物磷吸附有较大影响,在偏酸(pH5)或中性(pH7)时对磷吸附量大于偏碱(pH9)环境下对磷的吸附。
分析使用湖水和蒸馏水作释放上覆水的差异,讨论了光照、pH、温度、DO、微生物、扰动等对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在有光照的情况下,磷的最大释放量比蔽光条件下少;磷的最大释放量与pH呈抛物线关系;磷的最大释放量与温度正相关;在好氧状态下,沉积物会发生磷释放但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比厌氧状态下小得多;有微生物作用的底泥,其磷的释放明显高于没有微生物作用的底泥磷的释放;高速扰动时磷的释放量高于静态,低速扰动对磷的最大释放量影响不大。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524
|
|
|
|
1 |
张振克;太湖流域湖泊水环境问题、成因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
2 |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邹申清,陈刚才;湖泊现代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效应[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3 |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张斌亮,刘巧梅,杨毅;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
4 |
吴丰昌,万国江,蔡玉蓉;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2期 |
5 |
阮仁良;王云;;淀山湖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研究[J];湖泊科学;1993年02期 |
6 |
尹大强,覃秋荣,阎航;环境因子对五里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4年03期 |
7 |
范成新,相崎守弘;好氧和厌氧条件对霞浦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7年04期 |
8 |
陆敏,张卫国,师育新,俞立中,郑祥民;太湖北部沉积物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垂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湖泊科学;2003年03期 |
9 |
王晓蓉,华兆哲,徐菱,赵闯,吴重华;环境条件变化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环境化学;1996年01期 |
10 |
江永春,吴群河;磷的沉积物-水界面反应[J];环境技术;2003年S1期 |
|
|
|
|
|
1 |
邵兴华;张建忠;洪森荣;林国卫;;土壤中影响磷吸附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
2 |
刘静静;汪家权;徐文炘;;环境因子对巢湖沉积物中NH4+释放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
3 |
尹起范;孙建;金都;卞红霞;徐萍;陆俊;吴聪利;;洪泽湖沉降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其对水体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
4 |
韩旭;吴东洋;王新刚;;不同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0期 |
5 |
李孝良,于群英,许箴;土壤磷、硅吸附性能研究[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6 |
管益东;唐运平;付春平;;浅水湖泊营养盐的释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
7 |
马经安,李红清;浅谈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
8 |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邹申清,陈刚才;湖泊现代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效应[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9 |
郑亚西,王关民;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
10 |
徐轶群,熊慧欣,赵秀兰;底泥磷的吸附与释放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
|
|
|
|
1 |
张瑞雪;汪贤强;;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治理研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
|
|
|
|
|
1 |
李博之;鄱阳湖水体污染现状与水质预测、规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
2 |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邹申清,陈刚才;湖泊现代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效应[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3 |
袁旭音,陈骏,陶于祥,季峻峰,许乃政;太湖北部底泥中氮、磷的空间变化和环境意义[J];地球化学;2002年04期 |
4 |
吴丰昌,万国江,蔡玉蓉;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2期 |
5 |
刘敏,陆敏,许世远,侯立军;长江河口及其上海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6 |
万国江,陈振楼,万曦,普勇,韦朝阳,黄荣贵;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铁-锰循环研究新进展[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2期 |
7 |
柳健生;;九江甘棠湖底泥磷释放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8年01期 |
8 |
汤民淮;东湖底泥磷释放与湖水底泥磷浓度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1年01期 |
9 |
李佑清;张文漫;;武汉东湖底泥中磷的形态组成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2年01期 |
10 |
杨汉东,蔡述明;武汉东湖的现代沉积速率及其与扰动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年04期 |
|
|
|
|
|
1 |
刘忠保;龚文平;张春生;王新海;罗顺社;;沉积物重力流砂体形成及分布的沉积模拟试验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
2 |
李敏,倪晋仁,王光谦,韦鹤平;环境因素对长江口水域沉积物吸附磷酸盐的影响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
3 |
黄延林,沈晋,周孝德;渭河沉积物中Cd释放的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4 |
解岳,黄廷林,王志盈,王晓昌,任磊;河流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与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0年03期 |
5 |
张春生,张吉来,朱广社,王德玉,马永宁,袁俊平,李力;河流沙丘形成过程的基本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6 |
陶庆会,汤鸿霄;阿特拉津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04年02期 |
7 |
马明辉,宫强,刘述锡,陈红星,宋云香;悬浮物对虾夷扇贝致死效应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
8 |
谢国华;八谷矿矿坑水的处理[J];采矿技术;1994年08期 |
9 |
李北罡,郭博书,李景峰;环境因素对黄河表层沉积物与铜液-固界面相互作用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9年04期 |
10 |
范志杰;浅论海洋沉积物标准的几个问题[J];交通环保;1999年01期 |
|
|
|
|
|
1 |
Anna Lundqvist;Stefan Bertilsson;Willem Goedkoop;张义超;周霞萍;;胞外聚合物和腐殖质对毒死蜱于摇蚊属生物利用率的影响[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