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内氧化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
氧化物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以及良好的高温性能,广泛地应用于电极材料、电接触材料及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等。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和内氧化相结合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探讨了高能球磨制备以Cu为基的Cu-Al固溶体合金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利用高温真空烧结炉进行原位氧化时的工艺参数及其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提出采用高能球磨制备Cu-Al合金粉的有效方法,认为由于Cu和Al的密度相差比较大,采用以液态酒精为过程控制剂的湿磨时,容易发生分层,抑制了合金化,采用干磨时,以硬脂酸为过程控制剂,虽然随球磨时间的延长会发生轻微的团聚,但能达到良好的合金化效果。
(2)高能球磨制备亚稳态Cu-1%Alwt合金粉最佳工艺参数为:Al加入量为1%wt,球磨20 h后Cu-Al完全合金化。
(3)原位反应介质Cu_2O加入最佳比例为Cu_2O:Al=6:1(质量比),750 MPa为最佳的材料的模压压力;内氧化工艺参数为:原位内氧化温度1050℃,内氧化时间为4h,获得弥散强化的Al_2O_3/Cu复合材料,Al_2O_3呈弥散分布,直径约为100 nm。
(4)对Cu-Al合金粉发生内氧化的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工艺参数。由反应热力学可以得出,在反应中氧分压应满足:
可以看出,上限氧分压是个很小的值,上限氧分压与氧化温度成正比,因此可以提高氧化温度来减小在实际操作中对上限氧分压的控制难度,下限氧分压也是个非常小的值,在操作中可以不考虑;同时内氧化温度应该选在1107K--1320K,在这个温度区内氧分压易于控制,Cu_2O也可以分解释放出氧。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B33
|
|
|
|
1 |
马颖,郝远,寇生中,鲁学年;原位自生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J];材料导报;2002年12期 |
2 |
张生龙,尹志民;高强高导铜合金设计思路及其应用[J];材料导报;2003年11期 |
3 |
李劲风,张昭,张鉴清;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的原位制备[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
4 |
徐玉松,孙建科;不同工艺方法制备的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1年01期 |
5 |
程建奕,汪明朴,李周,方善峰,郭明星,刘施峰;纳米Al_2O_3粒子弥散强化铜合金冷加工及退火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11期 |
6 |
丁雨田,李来军,许广济,寇生中,丁宗富;接触线材料的现状及研究热点[J];电线电缆;2004年02期 |
7 |
武建军,张运,李国彬,雷廷权;Al_2O_3/Cu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J];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02期 |
8 |
李玉桐,董治中,齐增生;Cu-Al_2O_3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1996年02期 |
9 |
赵冬梅,董企铭,刘平,金志浩,黄金亮;探索高强高导铜合金最佳成分的尝试[J];功能材料;2001年06期 |
10 |
闵光辉,宋立,于化顺,荣福荣;高强度导电铜基复合材料[J];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
|
|
|
|
|
1 |
程继贵,夏永红,王华林,徐卫兵;聚苯乙烯/铜粉温压成型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06期 |
2 |
程羽,郭生武,郭成,陈金德;热挤压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
3 |
彭茂公,亢若谷,王云坤,张家敏,刘珂呈;高强高导弥散强化铜材料可锻性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1期 |
4 |
李红霞,田保红,宋克兴,刘平;内氧化法制备Al_2O_3/Cu复合材料[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5期 |
5 |
赵敬忠,高积强,金志浩;三维碳化硅结构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
6 |
李红霞,田保红,宋克兴,刘平;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2期 |
7 |
湛永钟;张国定;解浩峰;史小波;曾建民;;SiC_p/Cu复合材料的高温磨损行为[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6期 |
8 |
林芸;张文兴;柴东朗;齐志望;史洪刚;;储存能对纯金属粉末烧结过程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4期 |
9 |
李瑜煜;张仁元;;N型热电材料ZnO热压烧结工艺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5期 |
10 |
张金东;刘勇;陈卫;田保红;;Ce对Cu-0.8Cr合金包埋内氧化处理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
|
|
|
|
|
1 |
刘正春,王志法,姜国圣;金属基电子封装材料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2期 |
2 |
陈体军,郝远;颗粒/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现状及发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5期 |
3 |
程秀兰,潘复生,汤爱涛;原位铝基复合材料重熔稀释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3期 |
4 |
朱颂春;介绍国外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封装——BGA(球形触点阵列)封装[J];半导体技术;1997年04期 |
5 |
田民波,梁彤翔,何卫;电子封装技术和封装材料[J];半导体情报;1995年04期 |
6 |
钟涛兴,吉元,李英,李惠娥,高晓霞;SiCp/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和导热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7 |
张陟;反应合成原地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新进展[J];材料导报;1992年02期 |
8 |
彭晓东,钱翰城;金属基复合材料喷射沉积技术[J];材料导报;1993年02期 |
9 |
喻学斌,吴人洁,张国定;金属基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材料导报;1994年03期 |
10 |
程继贵;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199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