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碱法提取及其β-环状糊精包合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银杏叶(Ginkgo biloba L.)中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TF)的提取工艺,并对所提取有效成分用β-环状糊精(β-cyclodextrin,β-CD)进行包合,以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确定了银杏叶总黄酮的最佳醇提和碱提的工艺参数。以芦丁标准品为测定标准,总黄酮得率作为考察指标,银杏叶总黄酮的碱提最佳工艺条件为:于95℃用40倍量pH10的NaOH溶液处理90min,酸沉pH3.5提取2次,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率达到85.40%。银杏叶总黄酮的醇提最佳工艺条件为:于浓度为60%的乙醇中,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25,提取2.5h,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率达到91.52%。醇提得率比碱提稍高,但耗时长且从对设备要求和耗能以及对环境污染等多方面考虑,碱法提取优于醇法提取。
优化银杏叶提取物(GBE)用β-CD包合的工艺条件,并对饱和水溶液法和超声波包合法的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饱和水溶液法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合温度为45℃,β-CD与GBE的质量比为2:1,包合时间为3h。超声波包合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合温度为45℃,β-CD与GBE的质量比为2:1,包合时间为50min。通过实验中单因素的比较,可以发现,饱和水溶液包合法和超声波包合法有较大区别,各有优缺点。
通过对GBE和GBE-β-CD水溶解性、高温稳定性实验和光照稳定性实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GBE用β-CD包合后,其溶解性明显增强。总黄酮经过包合后,其热稳定性也得到较大的改善,降解速率显著下降,抗热能力明显增强。且包合物光照稳定性比GBE明显增强。
|
|
|
|
1 |
黄玉炎,郑明锋;猪脑水解液的胆固醇脱除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2 |
袁跃华,田茂忠;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及其应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3 |
张焕新,俞益芹,陈崇羔;蜂胶·β-环糊精包合工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4 |
姜宁华,吴素香,杜诚;眼络通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3年04期 |
5 |
朱晓峰,许旭,林炳承,G.Wenz,S.Wehrle;β-环糊精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包合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9期 |
6 |
邸多隆,马华侨,吴子昌,刘霞,蒋生祥;莪术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3年03期 |
7 |
曹中祥,申明华;注射用前列腺素E1质量稳定性与工艺配方关系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8 |
郝爱友,王树雷,王晓娟,王金山;环糊精在染色化学中的功能作用[J];化学试剂;2001年01期 |
9 |
李锦莲,刘红,单静影;正交试验法优选木犀草素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年01期 |
10 |
张正红;田松柏;刘泽龙;朱书全;;超声尿素包合法分离测定重质油中的正构烷烃[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6年02期 |
11 |
刘俊红,王洪志,李棣华,伍孝先;辛荑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年08期 |
12 |
刘夺奎,董振礼;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机理的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4年03期 |
13 |
马丽;;签清包合同的8个要点[J];建材与装修情报;2008年09期 |
14 |
周应学;范晓东;任杰;田威;;环糊精-药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控制释放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5期 |
15 |
刘夺奎,张莹;环糊精—染料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北京纺织;2003年04期 |
16 |
陆必泰;朱义;;纺织品避蚊保健整理剂的研制及应用工艺[J];纺织学报;2006年02期 |
17 |
王春梅;何瑾馨;;β-环糊精预聚体与棉织物的接枝工艺[J];纺织学报;2011年08期 |
18 |
陆必泰;王振东;朱义;;纺织品香味整理剂的研制及应用工艺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9 |
叶素芳;环糊精和环糊精包合物[J];化工时刊;2002年08期 |
20 |
蔡邦成,高士祥,肖琳,邵云,孙权,王连生;羟丙基-β-环糊精对不动杆菌属菌株降解硝基苯的影响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