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结构中的交流响应隧穿
【摘要】:
随着纳米微刻技术和材料生长技术的发展,制造各种介观结构已经成为可能,对介观系统的研究与日俱增。应用电场来控制和操纵介观结构中的输运问题,为交流响应的隧穿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当交变电场作用在介观系统上,对电子输运的影响和调控。应用非平衡态Green函数方法,研究了几种介观系统的输运行为,对影响输运的条件(交变电场的频率、强度、温度等)作了定性分析,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研究了单个金属电极与量子点耦合系统的自旋流的交流响应问题,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我们只考虑量子点中一个自旋简并能级,为简单起见忽略了量子点内的库仑斥力。在引线中引入一个交变驱动电压,量子点内引入一个泵浦旋转磁场,研究在外部交变频率的驱动下,是否会使系统的自旋流产生新的现象。基于非平衡态Green函数方法得到了时间平均自旋流和它的微分表达式。我们发现:由于量子点中的旋转磁场产生的自旋翻转机制,导致引线中的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的化学势不同引起非平衡自旋分布。对于一个给定的旋转频率,自旋流将随着驱动频率的增加而快速的增长并且出现一些小的台阶。当驱动频率进一步增加,自旋流将会显著的增大且达到一个稳定值。光子辅助隧穿过程引起了一些有趣的特征。自旋流图像中出现的台阶与光子的吸收和发射过程紧密相关。在低温的情况下,这种量子相干特性比较显著。同时,详细讨论了门电压和温度对自旋流的影响。
(2)研究了在ac场作用下,通过带有侧向耦合量子点的量子线中的光辅助隧穿问题。研究发现电-光子相互作用和量子相干在ac场频率变化下能够产生光子辅助次带反共振。因此,光子的相干吸收和发射可以在主反共振峰附近的次峰的相位测量中探测。讨论了零温和有限温下的电导和传输相位方面的信息。与无ac场的作用的情况相比较,由于传输电子受到ac场的作用,在能级ε=εd +nω处将产生一系列光子次带谷,相对于吸收( n 0)和发射( n 0)光子达到共振能级发生反共振,同时伴随着由于量子相干和光子辅助隧穿引起的相移的突变。Fano共振谷的高度受ac场的强度和频率的调制,谷的位置只与ac场的频率有关。有限温的情况下,Fano共振的振幅随着温度的升高减小,当温度高到某一特定的值时( K BT = 0.4接近隧穿耦合强度Γ= 0.49),在反共振峰能级附近第一个光子次带尖谷结构会演化为一个明显的共振峰结构,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这个峰的大小会增大。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尖谷结构将很快的被抹平,意味着升高温度破坏了相位相干效应。而且,可以通过改变ac场的强度Δ和频率ω的大小,来调控电导的相移。
(3)研究了铁磁-量子点-超导系统的自旋相关的Andreev反射隧穿问题,考虑了量子点内的自旋翻转散射相互作用,并且在量子点上加入了外部ac场。研究表明时间平均Andreev反射电导G A随外加ac场,量子点内的自旋翻转散射强度R ,两隧穿耦合强度间的比率以及铁磁引线的自旋极化度P的变化呈现了新颖的隧穿谱结构。在外加ac场的作用下,Andreev反射电导随量子点能级εd变化曲线在能量ε=εd±R + nω0处呈现了一系列光子次带峰,伴随着电子吸收( n 0)或发射( n 0)光子达到共振能级隧穿进入量子点的过程。研究结果发现Andreev反射电导行为是自旋翻转散射和量子点与左右引线间的隧穿耦合引起的两劈裂能级的展宽以及外加ac场引起的光子辅助隧穿间的竞争产生的。此外,Andreev反射电导G A-偏压V特性展现为:当Γf 0≥ΓS0时,Andreev反射电导谱为单峰共振,当Γf 0 ΓS0时,Andreev反射电导谱总是形成共振双峰结构。
|
|
|
|
1 |
赵铁男,朱恪,陈正豪,金奎绢,潘少华, 林筠;超晶格Fano共振的Raman散射研究[J];光散射学报;1995年Z1期 |
2 |
董正超,陈贵宾,邢定钰,董锦明;铁磁-绝缘层-d波超导结中的Andreev反射特性[J];物理学报;2000年11期 |
3 |
孙庆丰;;自旋轨道耦合和自旋流的研究若干进展[J];物理;2008年08期 |
4 |
龙文,孙庆丰;一种输出自旋流的装置——自旋池[J];物理;2003年12期 |
5 |
赖珍荃,周斌,王珏;介观体系及其新进展[J];自然杂志;1998年05期 |
6 |
冯金福;正常金属-量子点-超导系统的共振隧穿[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
7 |
马为川,邵常贵;Poincare引力规范场方程的解析解[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8 |
万浪辉,卫亚东,奚定平,王健;磁导线-磁性散射区-磁导线系统的自旋输运[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1期 |
9 |
乔振华,王今金,卫亚东;利用参数电子泵产生自旋流[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4期 |
10 |
孙科伟;黄春云;;一维双量子点系统的电子隧穿及电导[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11 |
Simon Mitton;黄矛;;自旋空穴是新的电子吗?[J];科学观察;2006年02期 |
12 |
沈顺清;;自旋电子学和自旋流[J];物理;2008年01期 |
13 |
聂素琴;陈泽章;;霍尔效应的最新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9年02期 |
14 |
陈伊鸣,王冠中,韩新海,李大鹏,谢兴,王清涛;纳米晶粒团聚GaN纳米线A_1(LO)Raman峰的非对称展宽[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
15 |
李国锋;王晓燕;;局域磁杂质导致的自旋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16 |
李淑清;李志坚;;介观环中的自旋极化量子输运[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17 |
张丽;余亚斌;蔡孟秋;刘一星;全军;;相干输运中的接点问题[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8 |
姚建明;杨翀;;AB效应对自旋多端输运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
19 |
刘剑,郑厚植,徐士杰;超导体/半导体界面处的电子相互作用──JOFET器件和Andreev反射[J];物理;1995年09期 |
20 |
李邵雄,宣毅,陶宏杰,杨万里,闻海虎,赵忠贤;AuBi_2Sr_(1.94)La_(0.06)CuO_(6+δ)点接触中的Andreev反射:能隙函数及其温度关系[J];低温物理学报;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