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 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 通过PET/CT与CT、PET及后二者视觉融合在NSCLC分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评价PET/CT在NSCLC分期中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2003年4月至12月间,主因呼吸系统症状及健康查体而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占位,临床考虑肺癌或肺癌不能除外患者78例,所有患者行PET/CT检查前除接受常规胸部CT检查、必要时行头部及上腹部CT、病变局部增强CT及薄层高分辨CT扫描。阅片分A、B两组,A组首先阅CT图像,然后阅PET图像,最后得出CT、PET视觉融合三种方式诊断及分期结论;B组首先阅PET图像,然后阅CT图像,最后阅PET/CT图像,分别得到3种诊断及分期结论。78个入选病例中,经组织学或随访证实NSCLC60例(腺癌25例、鳞癌17例、腺鳞癌1例、大细胞癌2例、组织学类型不清15例),18例为良性病变。A组根据病变CT征象正确诊断55名NSCLC病例,5例假阴性,6例假阳性,敏感性为91.7%(55/60),特异性为66.7%(12/18),准确率为85.9%(67/78),阳性预测值为90.2%(55/61),阴性预测值为70.6%(12/17);B组根据病变PET征象准确诊断59名NSCLC病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2例,敏感性为98.3%(59/60),特异性为88.9%(16/18),准确率为96.2%(75/78),阳性预测值为96.7%(59/61),阴性预测值为94.1%(16/17)。在此60例NSCLC中,5例失访,未纳入最后统计,共55例NSCLC总体分期获得证实。19例患者接受开胸手术,获得T亚分期结论;23例患者通过手术或淋巴结活检获得N亚分期结论。两诊断组在图像分析基础上得到TNM分期结论,并予以记录、按照设计评分系统打分,分期标准采用1997年AJCC和UICC联合修订的TNM分期系统,纵隔淋巴结站点划分以ATS淋巴结站点系统为标准。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分别进行配对秩和分析,为解决多重比较的偏差问题,利用Bonferroni系数进行校正,P<0.017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55例NSCLC总体分期中,CT准确分期39例,不确定9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错误7例;PET准确分期41例,不确定8例,错误6例;视觉融合准确分期
45例,不确定6例,错误4例;PET/CT准确诊断52例,错误3例。在总体
分期准确性上,PET/CT优于CT(P0.001)、PET(P=0.001)及视觉融合分
期(P=0.016),均有统计学意义。CT、PET、视觉融合及PET/CT在NSCLC
总体分期上准确率分别为70.9%(39/55)、74.5%(41/55)、84.9%(45/55)及
94.5%(52/55)。
在T亚分期准确性上,PET/CT优于CT、PET及视觉融合分期(P值分
别为0.016、0.008及0.014,均有统计学意义)。CT、PET、视觉融合及PET/CT
在T亚分期上准确率分别为57.9%(11八9)、52.6%(10/19)、57.9%(11八9)及
94.7%(18/19)O
在N亚分期准确性上,PET/CT优于CT(P=0.00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与PET及视觉融合分期相比没有明显差别(P均等于0.25,没有统计学意义),
但PET/CT帮助PET及视觉融合在3个病例中对纵隔淋巴结位置进行准确定
位,并影响最终分期。CT、PET、视觉融合及PET/CT在N亚分期上准确率
分别为60.9%(14/23)、78.3%(18/23)、78.3%(18/23)及95.6%(22/23)。
在M亚分期上,PET/CT较CT探测到更多远处转移灶,对PET及视觉
融合难以定位的病变准确定位。PET/CT提示30例患者有远处转移,CT准
确诊断17例;PET/CT与PET及视觉融合相比,分别对7例及3例远处转移
的准确定位提供了重要信息,其在骨转移、胸膜转移、肾上腺转移、脑转移
及肝转移等诊断上均有一定优势。
结论NSCLC的治疗直接取决于分期高低,故NSCLC一经明确诊断,
必须对其进行准确分期。PET/CT改进了PET图像质量、缩短了PET检查时
间,在总体分期上优于其他三种诊断方式,明显提高了NSCLC术前分期的
准确性,使部分患者改变了治疗计划,对临床治疗决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PET/CT在T亚分期上提高了对原发肿瘤与周围阻塞性炎症和肺不张的鉴别
能力,也提高了对肿瘤胸壁和纵隔侵犯的诊断效能。在N、M亚分期中,
PET/CT较CT、PET及视觉融合提高了病灶探测能力及病变定位能力。本课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结果显示,PET/CT一次显像即可同时完成NSCLC的诊断和分期工作,是
NSCLC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手段,随着PET/CT的普及,其有
望成为肺癌无创分期的新标准。
|
|
|
|
1 |
谢秉煦;;小细胞肺癌时的组胺酶活性[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6年08期 |
2 |
江庆平;;比顺铂更有效、更易于耐受的碳铂(Carboplatin)[J];国外医学情报;1985年17期 |
3 |
郑玉琰,陈达庄,许宏乾,孙昆良,高岩;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87年01期 |
4 |
白振明;对并用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食管狭窄的探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1年01期 |
5 |
赵家美;廖美琳;徐扣凤;;MAP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1993年04期 |
6 |
傅深,蒋国梁,王丽娟,钱浩,叶明,傅晓龙,赵森,何少琴,刘泰福;超分割放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临床Ⅲ期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4年04期 |
7 |
相洪琴;;突然戒烟可能是肺癌的征兆[J];国外医学情报;1995年08期 |
8 |
刘树旗,孙树岚,张建军;250例非小细胞肺癌死亡病例综合治疗临床分析[J];肿瘤;1996年S2期 |
9 |
陈玉蓉,廖美琳,赵家美,王慧敏,阎文晰;IVP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肿瘤;1996年S2期 |
10 |
张应潮,付彬玉,王谊,王华明,于晴,陈益;米托蒽醌、威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报告[J];肿瘤;1996年S2期 |
11 |
张应潮,付彬玉,王谊,王华明,于晴,陈益;米托蒽醌、威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报告[J];肿瘤;1996年S2期 |
12 |
;细胞角蛋白-21-1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标记[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6年04期 |
13 |
;气管、肺[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1997年03期 |
14 |
郑春秀
,李书权;不能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处理准则[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8年01期 |
15 |
史建军,王兆武;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J];广州医药;1998年02期 |
16 |
王春波!150040,王瑞芝!150040,乔文波!150040;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综合治疗的前瞻性随机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0年05期 |
17 |
赵荣国,苟勇;CA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0年03期 |
18 |
彭明轩,彭江涛;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0年03期 |
19 |
王绿化,殷蔚伯;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2001年02期 |
20 |
李国生,张道荣,刘冬,王恩华,邱雪杉,张丽红;p34~(cdc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