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实施连续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属实施连续健康教育,探讨该方法对家属的知识水平、健康行为、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和肝功能方面的影响以及在预防慢性乙型肝炎家庭内传播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7年7月到天津市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属共10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研究者于干预前收集两组家属的有关资料,包括自行设计的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调查简表(SF-36)。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教育,实验组同时还接受了由研究者设计并实施的连续健康教育。该连续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1.于患者就诊当天向家属发放由研究者设计的《慢性乙肝健康教育手册》,并向家属详细讲解乙肝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乙肝的病因、治疗效果、用药知识、预后情况、并发症的预防、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知识、家庭护理常识、消毒隔离知识等;2.与家属互留电话,保持联系,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3.分别于第一次干预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月末进行家访,检查指导家属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健康行为的依从性;4.于干预后6个月两组家属再次填写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调查表、SAS、SDS以及SF-36,同时对家属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1.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其生活质量除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外其余六个维度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5).
2.实验组在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四次知识得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递增趋势,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知识得分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3.实验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健康行为依从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与干预前健康行为依从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实验组在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四次健康行为依从性得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递增趋势;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健康行为依从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健康教育态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健康教育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焦虑和抑郁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焦虑和抑郁得分仍低于国内常模(P>0.05)。
7.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生活质量除躯体疼痛、生理职能外,在生理机能、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六个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在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五项仍低于正常人群(P<0.05)。
8.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和干预前肝功能检查中r—谷氨酰转酞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五个项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和干预前肝功能检查中只有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干预前焦虑和抑郁水平较高,其生活质量六个维度的得分低于正常人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属实施连续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属对乙肝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和家属生活中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提高家属的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连续健康教育是促进家属肝功能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
|
|
|
1 |
邹静;孟庆菊;史玉霞;;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年02期 |
2 |
蔡益民;龚红辉;袁素娥;;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态度与实践情况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23期 |
3 |
刘敏华;;家属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厂矿医学;2009年06期 |
4 |
张玲;王裕丽;;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8期 |
5 |
张晶;;慢性乙型肝炎与社会支持[J];基层医学论坛;2009年27期 |
6 |
易小萍;熊桂珍;余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9期 |
7 |
王源;;首次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年05期 |
8 |
傅云霞;黎么菊;许明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压力源调查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9 |
杨娟;;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28期 |
10 |
陆惠洁;卜桂珍;;系统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06期 |
11 |
饶文淑;李晖;尤大栋;;慢性乙型肝炎265例免疫球蛋白M型肝炎核心抗体与临床关系的研究[J];人民军医;1989年03期 |
12 |
黄自存,陈光华;Delta型肝炎(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广东医学;1990年01期 |
13 |
杨心元;;慢性乙型肝炎证治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04期 |
14 |
梁小浣;;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抗体的检测[J];上海医学;1990年06期 |
15 |
付江,李克强,胡春英;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J];国医论坛;1997年03期 |
16 |
蒋金仙;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与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7 |
戴夫,龚云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疗效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8 |
胡作为,李小燕,王再超,段华容,何丽,罗兰堂,熊先敏;慢性乙型肝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TNFα关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年02期 |
19 |
蒋业贵,王宇明,李奇芬;HSP70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01年04期 |
20 |
邢文斌,孙伟翔,刘丽娜,吕申,王波;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