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中管电压对辐射剂量和CT值及灌注结果的影响
【摘要】:
一低剂量CT扫描中管电压和管电流对辐射剂量及CT值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含碘溶液样本的CT扫描,探讨管电流和管电压对CT值的影响,及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对降低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材料和方法:在1000ml生理盐水中逐次注入对比剂(优维显,Ultravist,370mgI/ml,拜耳先灵药业公司),每次4ml,每次注入后搅拌均匀,用5ml注射器抽取样本。每25个存有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注射器为一组,将其固定于CT校准专用水模上(直径20cm),进行CT扫描。每组样本扫描模式均为轴扫,机架转速为1s/rot。根据管电压(120kV、100kV和80kV)及管电流(250mA、200mA、150mA、100mA和50mA)不同,共分为15种不同扫描条件。扫描过程中不采用任何其他X线辐射剂量调节技术。将样本的CT图像传至GE 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和数据测量。在样本轴位图像上,勾画面积为10mm2的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每种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样本在不同扫描条件下的CT值。首先测量120kV、250mA的标准条件组图像,选取CT值变化从OHU到450HU,差值不超过5HU的样本,剔除CT值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符合要求的样本113个。分别测量和记录15种扫描条件下113个样本的CT值及标准差。将所有数据按管电压不同分为三组:120kV组、100kV组和80kV组,分析管电压固定时,改变管电流对CT值测量的影响;然后再按管电流不同分为五组:250mA组、200mA组、150mA组、100mA组和50mA组,分析管电流固定时,改变管电压对CT值测量的影响。并计算对应关系。每次扫描时由CT机自动生成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CTDIvol,单位:mGy),以CTDI×L (length,扫描长度,本研究统一采用4cm)得出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单位:mGy·cm),记录并计算15种扫描条件下的辐射剂量。结果:管电压固定的情况下,不同管电流间的样本CT值比较:120kV下,5种管电流样本CT值比较结果F=0.001,p=1.000;100kV下,5种管电流样本CT值比较结果F=0.008,p=1.000;80kV下,5种管电流样本CT值比较结果F=0.075,p=0.990;测量的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管电流固定的条件下,不同管电压间的CT值比较:250mA下,3种管电压样本CT值比较结果H=17.906,p=0.000;200mA下,3种管电压样本CT值比较结果H=17.688,p=0.000;150mA下,3种管电压样本CT值比较结果H=13.527,p=0.000;100mA下,3种管电压样本CT值比较结果H=20.124,p=0.000;50mA下,3种管电压样本CT值比较结果H=23.563,p=0.000;差别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计算不同管电压下同一样本CT值的对应关系为公式1和和公式2。利用样本扫描数据分析不同管电压下辐射剂量对图像噪声的影响程度,并确立相关方程。计算出关键点,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应用低管电压,高管电流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结论:管电流对CT值测量没有影响,管电压对CT值测量有直接影响;应用低管电压,高管电流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辐射剂量。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验证第一部分得出的含有不同碘浓度的物质在管电压改变时其CT值变化规律及对应关系,探讨低管电压CT灌注扫描的可行性。材料和
方法:34例行灌注检查患者,排除体重大于75kg的患者12例,符合标准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2-86岁,身高150-183cm,平均(168±7)cm,体重43-75kg,平均(63±11)kg。随机分成两组:低管电压组(80kV)和标准管电压组(120kV),每组11例。灌注CT检查采用GELightspeed VCT XT 64层螺旋CT机。扫描方式为轴扫描,摇篮式进床。低管电压组采用80kV,500-650 mA,标准管电压组采用120kv,200-280mA。其他扫描参数相同:转速为0.4s/rot,层厚5.0mm,矩阵512×512,FOV 30cm-35cm。扫描次数17次,每次16层图像,每次扫描时间间隔为2.8s,总扫描时间50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以4 ml/s流率注射优维显(Ultravist 370)50ml,于开始注入对比剂后10-12s启动扫描。为确保扫描过程中腹部处于制动状态,除屏住呼吸外,并行腹部肝区绑带加压。将图像传至GE AW4.4工作站,运用CT灌注软件(perfusion 4)进行图像后处理,勾画面积为10mm2的圆形ROI,兴趣区包括腹主动脉、门静脉及正常肝组织,得出两组的CT值,每组正常肝组织各选择33个ROI,再利用公式2,依据低管电压组各兴趣区CT值计算出一组数据为校准后低管电压组。将三组CT值传至个人电脑,输入GE公司提供的专业灌注软件,计算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 PS)及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进行比较。扫描完成机器自动生成辐射剂量DLP (mGy·cm),再计算患者吸收剂量即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校准前的低管电压组各参数与标准管电压组相比,BV(t=-2.295,P=0.028),BF(t=-2.784,P=0.009),PS(t=-3.439,P=0.002),HAF(t=-2.115,P=0.048),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校准后低管电压组各参数与标准管电压组相比,BV(t=-2.015,P=0.068),BF(t=-1.996,P=0.055),PS(t=-3.039,P=0.132),HAF(t=-1.139,P=0.052),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有效剂量有显著差异,t=-4.21,p=0.001;低管电压组有效剂量降低33%。结论:不同管电压下灌注参数结果存在差异,应用公式2对低管电压下扫描所得数据校正后,所得灌注值与标准管电压结果相一致,且辐射剂量大幅降低。
|
|
|
|
1 |
罗 清,张追阳;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年01期 |
2 |
许有生,许克雄,赵富金,王土兴,沈纪林,杨其根,张伟强,吴金兴;主诉无外伤史的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附29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5年03期 |
3 |
黄少敏,蒋钰;小脑出血12例临床分析[J];宜春医专学报;1995年Z1期 |
4 |
程洁敏,王小林,王建华,颜志平,周康荣,李茂全;CT片与电视透视相结合行肝穿刺活检[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6年05期 |
5 |
田为中,耿福儒,江韶东;垂体腺瘤CT诊断(附37例分析)[J];江苏医药;1996年11期 |
6 |
马春英,刘振寰;围产期脑损伤性智力低下患儿CT改变[J];实用医技杂志;1996年05期 |
7 |
徐华,巩若箴;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与临床[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年01期 |
8 |
杨全新,杨军乐,申富坤,孙弘弘;甲状腺疾病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年01期 |
9 |
沈为忠,张微微,沈婷,王锡娟;单纯疱疹性脑炎的诊治问题附4例报告[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
10 |
侯庆涛,陈瑶,崔元孝;高血压性小脑出血32例临床与CT观察[J];临沂医专学报;1997年04期 |
11 |
韩东日,金昌洙,金哲,刘旭生,傅捷,梁峰姬;朝鲜族人脑室CT测量值的年龄性变化[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7年06期 |
12 |
米艳娟,高燕军,柳宗元;出血性卒中后并发脑梗塞的CT与发病机制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3 |
田增民,刘宗惠,李士月,康桂泉,黄红云;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海军总医院学报;1998年01期 |
14 |
郜建卫,陆彬如,李树林,杨斌;丘脑出血54例临床与CT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8年03期 |
15 |
杨中祥,田钧,黄云;X线、B超及CT在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6 |
朱新生,刘文亚,王海涛;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7 |
曹代荣,倪希和,郑志宁;结节性硬化症的颅脑CT征象分析(附17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年01期 |
18 |
钟定荣,李向红,赵绍宏,祝庆孚;肺的淋巴管肌瘤病[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年03期 |
19 |
许树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1999年03期 |
20 |
高剑波,杨学华,陈学军,李荫太,郭华,那建波,刘晚萍;优维显(ultravist)在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研究(附230例临床应用报告)[J];临床医学;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