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T作业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微核及绒毛微核的研究
【摘要】:中 文 摘 要
目的 研究VDT作业对育龄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及早孕绒毛组织DNA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择VDT作业及对照组的育龄妇女各30例,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按SCE检测方法及微核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记数SCE数及微核数;选择VDT作业及对照组的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各20例,采用绒毛直接制备法对其绒毛细胞微核数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 (1)VDT作业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发生率为6.8917±1.6846/细胞,对照组为6.4650±1.5194/细胞,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2)VDT作业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4.0667±0.8066‰,与对照组的3.6833±0.825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VDT 作业孕妇绒毛微核率为1.0504±0.6262‰,高于对照组 0.6253±0.5098‰, 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VDT 产生的电磁辐射对VDT操作者本身DNA的损伤不明显,但可能引起VDT作业妇女子代胚胎组织DNA的损伤。至于能否导致VDT作业妇女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升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R594.8
|
|
|
|
1 |
安治国,王欣,刘仲祥;N-乙酰半胱氨酸抗X射线照射小鼠损伤效应[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4期 |
2 |
余向东;VDT操作人员健康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3 |
王培林,董孝咏;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J];青岛医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
4 |
彭伟,车艳辞;视屏显示终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5 |
顾力刚,韩福荣;VDT作业疲劳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6 |
卢文彬,杨宝辰,韩丽筠;婴幼儿急性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感染染色体畸变率及SCE频率的探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
7 |
苏旭,刘树铮,相泽志郎,大山ハルシ,山田武;“Radiation Hormesis”中的剂量率效应[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8 |
王生,张书珍,纪强,张建荣,张铃萍,赵永森,陈青,李星火;视屏作业对心理的影响[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
9 |
杨艳红,梁晓红;噪声免疫毒性的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0 |
曹春梅,陈仲轩;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对女性操作者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5期 |
|
|
|
|
|
1 |
斯崇文,席宏丽,田庚善,吴振茹;病毒性肝炎末梢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及其原因的初步探讨[J];北京医学;1983年01期 |
2 |
刘树铮;辐射免疫学研究的某些进展[J];辐射防护;1985年02期 |
3 |
邓锦伦,党卫民,闫宝起,劳健丰,符古雅,曹燕波,邓惠嫦,殷明,麦志瑶;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对操作人员健康的影响[J];广东医药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4 |
胡宗连;;噪声作用下实验动物的免疫反应性[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1年04期 |
5 |
梁友信;;行为毒理学:在动物实验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3年02期 |
6 |
姜岳明,陆继培,蒋武,钟秀珍,古慧芝;视屏显示终端操作人员骨骼肌疲劳症候群的调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7 |
张国高;我国室内空调至适温度标准的研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6年01期 |
8 |
袁进华,陈国华;视屏显视终端作业的有关职业卫生问题[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8年02期 |
9 |
姜允申,彭沈一,周建伟,姜一心,许娟华;电子计算机终端作业职业危害因素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9年05期 |
10 |
张殿业,李健胜,刘武,张宝库,马至芹,王秀清,朱丹;VDT作业职业性影响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9年05期 |
|
|
|
|
|
1 |
汤森元,富天玲;电线制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观察[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5年03期 |
2 |
张慧丽,富天玲;胞质分裂阻滞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观察[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4年S1期 |
3 |
赵春香,裴静;三硝基甲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观察[J];职业与健康;1996年02期 |
4 |
王禄忠,任风英,杨海华,孙丽敏;140例X射线受检者照射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观察[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4年06期 |
5 |
王正寅,盛志俭,李明仪;200例医用X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与分析(摘要)[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6 |
程龙球,梁志成,汝明权;三种蒽醌衍生物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0年01期 |
7 |
赵春香,裴静;三硝基甲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观察[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6年03期 |
8 |
彭涛,宋聚忠,谢怀江,寇庆河;72名放射性同位素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J];中国辐射卫生;1996年04期 |
9 |
陈壁锋,梁丽燕,郑巧玲,李来玉;微波对职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J];中国辐射卫生;1997年04期 |
10 |
蒋东方;微核试验在职业人群接触危害评价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