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作用下Zn/Cd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运移实验及其数值模拟
【摘要】: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金属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并不断积累,由于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强吸附性,传统上把土壤中的重金属看作是不动的。但是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土壤中富集的重金属离子会释放到土壤溶液中,并随之运移到地下水中,对地下环境造成污染。胶体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它在土壤中是普遍存在的,胶体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与迁移。因此,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规律及胶体对其运移的影响,对防治环境污染和修复已污染土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定量预测胶体在污染物运移中的作用,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控污染的趋势,以便做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以较为常见的锌、镉两种重金属和SiO2胶体以及取自辽宁沈阳地区的砂壤土、粉壤土和壤砂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静态情况下,胶体存在与否,这两种重金属在三种不同质地土壤中的吸附、竞争吸附规律,比较了不同重金属、不同土壤的吸附能力及胶体对不同重金属吸附的影响;然后探讨了胶体存在与否条件下两种重金属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迁移、竞争迁移规律,并应用美国盐土实验室开发的CXTFIT 2.1软件分析了Zn、Cd及胶体在土壤中的穿透曲线(Breakthrough curves, BTCs),获得运移参数,进而运用这些模型参数对重金属及胶体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结论:
1)静态等温吸附实验中,无论胶体存在与否,随着平衡液中Zn、Cd浓度的增加,土壤对Zn、Cd的吸附量逐渐增大;三种质地土壤对Zn、Cd吸附量顺序均为砂壤土粉壤土壤砂土;Zn2+、Cd2+共存时,土壤对这两种离子的吸附量比单一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明显下降;胶体的存在抑制了土壤对Zn的吸附,促进了土壤对Cd的吸附;就本实验来讲,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优于Langmuir方程。
2)与Br-的BTCs相比,重金属的BTCs左半部分陡峭而右半部分的变化相对平缓且有“拖尾”现象。这表明存在一个持续缓慢的解吸过程,同时也说明离子在迁移过程中存在着速率限制的吸附解吸的化学非平衡现象。Zn、Cd在三种不同质地土壤中运移时,在壤砂土中运移得最快,砂壤土中运移得最慢。这是因为砂壤土pH、有机质含量以及粘粒含量较高,使得Zn、Cd迁移受阻,出流量减少。出流液pH的变化在开始都是下降的(1 PV(孔隙体积)时),之后上升最后趋于平缓。相同孔隙体积时,pH均表现为砂壤土粉壤土壤砂土。
3)胶体的存在明显促进了Zn的迁移,这是因为胶体比土壤表面对Zn显示出更高的亲和性,从而减少了土壤对Zn的吸附;而Cd的迁移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穿透曲线拐点出现时间延后,相对浓度峰值变小。这是因为Cd2+影响了胶体的稳定性,部分胶体及其吸附的Cd从流动相中分离出来聚沉于土壤表面,从而使得Cd出流量减少。在三种土壤中,加胶体时Zn出流液pH高于不加胶体的;加胶体时Cd出流液的pH低于不加胶体的。
4)在三种不同质地土壤的淋滤实验中,对比单一重金属离子的出流特点发现,不加胶体时Cd的相对浓度峰值高于Zn的;加胶体时Zn的相对浓度峰值高于Cd的。这主要是由胶体吸附Zn、Cd的能力不同以及Zn、Cd对胶体的稳定性作用不同引起的。在竞争实验中,无论胶体存在与否,Zn、Cd开始出流的时间比非竞争时的提前,峰值也要高。这是因为二者共存时相互竞争结合点位使吸附受到彼此的牵制。其中竞争时Cd的出流量较Zn少,Cd的竞争吸附能力大于Zn,这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不加胶体时,单一Cd出流液pH高于单一Zn的;加胶体时,单一Zn出流液pH'高于单一Cd的;无论胶体存在与否,竞争迁移出流液pH都最低。
5)不同重金属对胶体运移的影响有较大差异,Zn单独存在的溶液中胶体运移最快,表现为出流峰值最高,其次是单一Cd溶液,Zn、Cd共存条件下出流液中胶体峰值最低。这主要是由重金属离子类型的不同引起的,不同阳离子由于聚沉能力的差异对胶体的稳定性影响不同。土壤质地不同对胶体的出流量的影响结果是,壤砂土出流液中胶体峰值最高,其次是粉壤,砂壤土出流液中峰值最低,这主要是受土壤粘粒含量不同的影响。
6)在将静态吸附的数据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求得阻滞因子Rd (retardation factor)用于拟合Zn、Cd的过程中,发现除壤砂土不加胶体时Zn的BTC需用Langmuir方法求得的'Rd值拟合外,其余情况均用Freundlich方法拟合得更好。这可能是因为:①各个吸附位点的能量不完全相同;②有可能存在吸附质在表面的反应。而Freundlich考虑了不均匀表面的情况,尤其是在适中浓度时,能够很好的符合。
7)采用非平衡两区模型(Two-region Model, TRM)拟合Br-的BTCs得到的可动水体所占的比例接近于1,表明研究重金属在土柱中迁移时可忽略物理非平衡的影响。由非平衡两点模型(Two-site Model, TSM)对Zn、Cd及胶体的迁移行为进行模拟可以看出,拟合BTCs的r20.801,MSE0.0098,这说明应用TSM能较好地描述Zn、Cd及胶体的迁移行为。TSM拟合Zn、Cd及胶体得出的ω值均远小于100,α值变化趋势相同,但f值则无明显的规律性。本文还应用TSM预测了砂壤土不同深度处Zn、Cd及胶体浓度的动态变化,随着深度由5cm增加到15cm,它们的相对浓度对孔隙体积的响应越来越滞后。
|
|
|
|
1 |
殷效彩;中国土壤铅背景值的地理分异特征[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2 |
王艳,王金达,张学林,刘汝海,李仲根;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壤铅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1期 |
3 |
陈好寿,裴辉东,张霄宇;杭州市区土壤铅、锶同位素示踪研究[J];浙江地质;1999年01期 |
4 |
周毅,李应学,戴碧琼,杜道灯;土壤中的铅对作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
5 |
王耘,边红枫,刘静玲;长春市土壤铅污染及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0年03期 |
6 |
顾淑华,朱忠精,顾宗濂,汪祖祥,罗宗艳,金振春;红壤性水稻土铅临界含量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
7 |
陈波;林建国;陈清;;土壤中的铅污染及其磷酸盐修复技术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8 |
李鱼,董德明,吕晓君,路永正,花修艺;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土壤的污染特征[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9 |
任慧敏,王金达,王国平,张学林,王春梅;沈阳市土壤铅对儿童血铅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5年06期 |
10 |
田均良,李雅琦,张梅花;利用土壤背景值研究土壤铅砷环境监测基准[J];中国环境监测;1993年03期 |
11 |
任慧敏,王金达,张学林;沈阳市土壤铅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
12 |
宋玉芝;土壤铅污染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3 |
李风平;娄翼来;李琪;姜勇;梁文举;;沈阳南部沿城乡梯度土壤铅时空分布研究[J];土壤通报;2008年04期 |
14 |
郑江;王灵;;乌鲁木齐市蔬菜基地土壤有效态铅的空间变异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5 |
吴新民,潘根兴,李恋卿;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铅的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年05期 |
16 |
沈志群;张琪;刘琳娟;;无污染农产品对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变化——个案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0年03期 |
17 |
赵仕花;陈晓白;劳普兰;;玉林市典型工业区重金属铅污染的调查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8 |
顾淑华,旭军,朱忠精,顾宗濂,汪祖强,罗宗艳;红壤性水稻土铅环境容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
19 |
陈建安,林健,兰天水,张小平,邱卿如,张志超,杜恣闲,陈益林,张琦,汤小羚;山区公路边土壤铅污染水平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
20 |
李海玲,黄华芳,任春霞;现代土壤铅污染监测的测定方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