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胶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评价与预测
【摘要】:
坏胶州湾地区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咸、淡水界面发生改变,海水向淡水的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咸化;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海水入侵。胶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灾害的研究,对青岛市即将实施的环胶州湾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等提供了地学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区域水资源、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自2008年3月初至2008年12月底进行了胶州湾地区1:25000海水入侵现状调查,取得了相当于一个水文年内的最新海水入侵数据。以地下水Cl-含量200mg/L、250mg/L、300mg/L为主要指标将胶州湾周边地区分为非海水入侵区、轻度入侵区、较重入侵区、严重入侵区四个区域。可以看出,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为大沽河、白沙河、洋河三条河流的入海口及黄岛辛安地区,向内地和河流两岸外逐渐减轻。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胶州湾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Cl-、钠吸附比(SAR)、SO42+、矿化度(M)作为判别海水入侵的辅助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环胶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进行了现状评价并综合运用专家聚类法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胶州湾沿岸地区海水入侵状况的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利用灰色理论建立了区内海水入侵GM(1,1)数学模型,对环胶州湾地区未来10年海水入侵情况进行了预测评价。得出现状开采条件下,预测2015年各区海水入侵面积比2008年分别增加9.4km2、5.4km2、3.2km2、2.1km2,海水入侵界线有继续向淡水区方向移动的趋势。
最后,根据青岛市特有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提出了防止海水入侵,实现地下水系统的良性运行的策略。
|
|
|
|
1 |
刘杜娟;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与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
2 |
姚春梅,颜景生,范庆祥,成德军;龙口市海水入侵灾害及防治对策[J];山东地质;2000年04期 |
3 |
刘竹梅,宋福山;莱州市海水入侵综合治理探讨[J];水资源保护;2003年04期 |
4 |
杨燕雄,贺鹏起,谢亚琼,曹长茂;秦皇岛海水入侵灰色模型预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
5 |
吴吉春,薛禹群,谢春红,张志辉;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年03期 |
6 |
李新运,姜文明,张乃兴;莱州湾东南岸海水入侵相关分析和趋势预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04期 |
7 |
吴吉春,薛禹群,张志辉;海水入侵含水层中水一岩间阳离子交换的实验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8 |
郭笃发;莱州湾东南岸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若干离子的主成分分析[J];海洋科学;2004年09期 |
9 |
马凤山,蔡祖煌,宋维华;海水入侵机理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4期 |
10 |
李福林,张保祥;水化学与电法在海水入侵监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99年05期 |
11 |
范家爵;;判别分析在圈定海水入侵范围的应用[J];国土资源;1984年02期 |
12 |
董广清,刘青勇;地表水源变化对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1996年19期 |
13 |
周训,宁雪生,王举平;北海市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的水化学判别[J];勘察科学技术;1997年02期 |
14 |
刘冬雁,庄振业,邱汉学,宁丕海,刘竹梅;莱州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位负值区的演变模式[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2期 |
15 |
;海洋水文[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4期 |
16 |
范家爵;;海水入侵地区地下水水质数值模拟方法的初步探讨[J];工程勘察;1988年04期 |
17 |
成建梅,陈崇希,吉孟瑞,孙桂明;山东烟台夹河中、下游地区海水入侵三维水质数值模拟研究[J];地学前缘;2001年01期 |
18 |
杜国云;基岩海岸海水入侵特征及对策——以长岛县南北长山岛为例[J];海洋科学;2002年05期 |
19 |
谢惠兰;海水入侵海滨城市的环境危机[J];海洋世界;2005年01期 |
20 |
杨兆麟;;龙口滨海平原的海水入侵[J];工程勘察;198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