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操控加工的研究
【摘要】:碳纳米管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及超强的耐磨性等力学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光学性和吸附性等。碳纳米管在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微纳电子领域成为构建电子器件及搭接纳米电路的组装材料。要将碳纳米管的应用付诸于实践,对碳纳米管的可控性,可集成性等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对碳纳米管的纳米操控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基于直接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对碳纳米管操控方法的基础之上,根据其所面临的问题,比如探针磨损、无法进行可控加工、加工范围受限制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碳纳米管操控方法,即:在原来原子力显微镜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又设计了一套金刚石刀具的进给装置,使探针和刀具各司其责,即探针执行检测功能,刀具执行加工功能,其刀具加工微进给由压电陶瓷来完成,该加工装置目前已经能够实现纳米级的微进给。
根据在实验中仪器不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过大,造成无法清晰成像及正确判断刀具接触样品等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套弹簧阻尼减振系统。通过对减振系统简化模型,采用自由振动衰减法求出系统阻尼系数,根据传递系数-频率比曲线分析减振效果。宏观上,我们从采集的衰减信号能够看出该减振系统能使外界传递到系统的信号很快衰减下来。微观上,通过检测光盘和碳纳米管来验证对AFM检测性能的提高,发现通过弹簧阻尼减振系统后扫描光盘结构清晰,碳纳米管图像光滑,扫描质量好。
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分析了超声时间对碳纳米管分散的影响,发现在超声2.5~3小时后碳纳米管分散比较均匀,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单根碳纳米管。同时还发现在碳纳米管扫描检测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碳纳米管变形和移走等问题,说明碳纳米管和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碳纳米管操控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刀具对碳纳米管加工定位问题上采取微孔沉积的方法,能够生成所谓的“坐标系”,使我们无论是检测还是加工已不再盲目,可以比较快地定位。最后对样品的定位加工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可以实现定位加工。
|
|
|
|
1 |
潜力;王昱权;刘亮;范守善;;蒸镀碳化铪(HfC)对单根碳纳米管场致发射性能的改善[J];真空;2010年05期 |
2 |
丁焰;李大为;钦传光;;原子力显微镜针尖的碳纳米管修饰[J];纳米科技;2009年06期 |
3 |
张宇军,李鹏,胡元中,王慧,黄兰;AFM纳米操纵中侧向推动力的测量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8期 |
4 |
解思深;超长定向碳纳米管列阵的制备取得突破性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年05期 |
5 |
褚巍,赵学增,Joseph Fu,Theodore V.Vorburger;纳米尺度表面形貌测量的双图像拼接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
6 |
孙志;秦水介;;碳纳米管的微操纵[J];微细加工技术;2006年03期 |
7 |
田乃良,常明,杨保和,许德胜,郑启光;碳纳米管在金刚石薄膜化学沉积上的应用[J];光电子.激光;2000年06期 |
8 |
王文英;碳纳米管的制造技术及最新研究动态[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1期 |
9 |
陈小华,王健雄,李学谦,李绍禄,邓福铭,成奋强;电沉积镍-碳钠米管复合镀层的工艺研究[J];表面技术;2002年02期 |
10 |
于作龙;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和应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06期 |
11 |
;使用碳纳米管的FED面板齐亮相[J];炭素技术;2004年03期 |
12 |
马强,周锋,唐亚平,李辰砂,张世骥,李延辉,唐春和;在碳纳米管上负载硫化镉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5期 |
13 |
罗志强,张孝彬,程继鹏,李昱,刘芙,陶新永,印万忠,韩跃新;纳米CaCO_3负载过渡金属CVD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
14 |
李秀秀,李晓东,杨荣杰;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4年02期 |
15 |
;行业信息[J];炭素技术;2004年06期 |
16 |
王哲,黄玉东,白续铎,宋伟,汪成,刘宝珠;噻吩浓度对陶瓷和石英为基底的CVD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影响[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
17 |
熊述元;;最细碳纳米管问世[J];半导体信息;2005年06期 |
18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创新出合成碳纳米管新技术[J];材料导报;2009年11期 |
19 |
;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S1期 |
20 |
吴关寿;碳纳米管一直径1nm的新型碳纤维[J];微细加工技术;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