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摘要】:
面对越来越多的多边或双边贸易谈判,我国政府如何进行贸易政策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谈判进行案例分析,试图得出影响我国贸易谈判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所在。通过利用Grossman和Helpman(1992,1993a,1993b)模型,结合2003年中国—东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签署当时的我国政治经济的实际,得出了我国贸易谈判中存在的一般性的政治经济学方程。对于该方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般性的结论:
第一,在我国与东盟的区域贸易谈判中,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我国政府贸易政策的选择,相较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更加符合我国贸易政策选择的实际。
第二,影响我国政府贸易政策选择的因素中,劳动生产率、出口外销比、最终消费比重以及年人均报酬等四个因素已被证明是对政府贸易政策(即关税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其它因素对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存在,但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文章对我国今后贸易政策选择做出预测:
(1)工业增加值率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出口外销比越高、年人均报酬越高、国有企业比重越大、或最终消费比重越高的行业,我国政府越倾向于保护贸易政策;反之亦然。
(2)厂商越集中、资本密集度越高或进口渗透率越高的行业,我国政府越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反之亦然。
第三,社会公众福利在政府的政策选择中被赋予了很大的权重。
通过全文的分析,本文对我国今后贸易谈判的政策选择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我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会受到政府目标、利益集团、社会福利等多方面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程度也会在我国政府贸易谈判的过程和最终的谈判结果中得到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