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贫困线测度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增长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5年底的2365万。2006年全国扶贫办完成了1.2万个贫困村的建设,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100万人,扶贫龙头企业带动800多万贫困地区农户增加收入,根据国家扶贫办的最新消息,2007年的目标是减少300万绝对贫困人口。
但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贫困问题上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状况,城镇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对中国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严重的障碍与挑战。近年来城镇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减轻,相反表现出加重趋势。据估计,1999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比1995年上升了10%,2005年城镇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2.6%的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中国城镇贫困人口还有可能增加,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有可能呈恶化趋势。此外,在现行的贫困标准衡量下,贫困人口长期沉淀,难以逾越贫困的深渊;同时又有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大批量脱贫又大批量返贫,始终在贫困线边缘挣扎。出现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现行的贫困线标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因此,调整现行的城镇贫困线标准,制定一条适用于新环境的贫困线以准确的界定我国现在的贫困群体,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战略的制定以及瞄准贫困对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贫困线测度理论和具体方法的发展入手,回顾了已有的多种贫困线测度理论和方法,对其分别做述评,并研究分析了基于不同的贫困线测度理论之上的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通过对中国城镇贫困情况作了大量的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基于传统的贫困线测度理论的一些方法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国城镇贫困的现状,在吸收和借鉴不同方法优点的同时,本文找到了一些新的统计建模的方法,可以解决在城镇贫困线测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文中给出了计算过程和不同测算方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
|
|
|
1 |
赵云;曹永罗;;次可加势函数的测度理论压[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