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酮与单取代烯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摘要】:1,3-偶极环加成反应(1,3-dipolar cycloaddition reaction)是在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及合成方法研究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反应。硝酮与烯烃的反应是环加成反应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反应。硝酮作为1,3-偶极试剂与不饱和烃加成生成异恶唑类杂环化合物,在合成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硝酮与单取代烯的反应有很好的区域选择性而没有立体选择性。本文是用从头算的方法从理论上较详细地研究该反应历程,为揭示该反应的历程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对硝酮与取代烯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之前只限于较小的体系,更多的是用前线轨道理论定性的解释反应的机理并预测反应的选择性及产物,在本课题的进行当中我们对较大的体系进行了研究,用ab initio方法在B3LYP/6-31G和MP2/6-31G水平上分别研究了C,N-二甲基硝酮与丙烯和C-苯基,N-甲基硝酮与硝基乙烯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历程及区域选择性。优化出过渡态结构,各稳定点的几何构型并作了振动分析,通过对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进行计算分析,详细地了解了反应过程,建立了硝酮与取代烯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模型,对该反应机理有了详细地认识。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硝酮与单取代烯大多生成5位取代产物并且有良好的区域选择性而没有立体选择性的实验事实,研究结果表明决定反应区域选择性的主要因素不只是反应势垒还有氢键复合物间的能量差异。
|
|
|
|
1 |
韩长日;龚楚儒;;微扰分子轨道理论与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反应性和区域选择性[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Z1期 |
2 |
金俗谦;陈庆华;傅孝愿;;N-4-戊烯基硝酮的分子内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1988年09期 |
3 |
陈庆华;谢孟峽;贾西贝;王学良;;分子内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研究[J];有机化学;1989年02期 |
4 |
马思渝;傅孝愿;;N—烯基硝酮分子内环加成反应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Ⅲ.N-4-甲基-4-戊烯基硝酮分子内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J];化学学报;1993年05期 |
5 |
马思渝,傅孝愿;N-烯基硝酮分子内环加成反应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Ⅳ.N-4-己烯基硝酮分子内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J];化学学报;1994年03期 |
6 |
汪晓敏,刘波,姜妲,张辉;C,N-二甲基硝酮与丙烯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
7 |
陈庆华;蒙敏;;分子内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研究 Ⅰ.4-取代苯基(N-4-戊烯基)硝酮的热化学反应性能及其区域选择性[J];化学学报;1986年09期 |
8 |
张志超;张英菊;张得亮;王辉;吕小兵;;温和条件下催化吖丙啶与二氧化碳环加成反应合成噁唑烷酮[J];染料与染色;2006年04期 |
9 |
卢秀慧,王沂轩,刘成卜;锗烯与甲醛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12期 |
10 |
卢秀慧,王沂轩,刘成卜;锗烯与乙烯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1999年12期 |
11 |
汪磊;冯亚青;赵冰;薛金强;李玉坤;;1,3-偶极环加成反应修饰卟啉化合物[J];化学进展;2008年05期 |
12 |
李筱芳;于贤勇;冯亚青;;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新型螺羟吲哚类化合物[J];有机化学;2009年07期 |
13 |
胡萍;龙玉华;王辉;莫海洪;杨定乔;;钌催化二环烯烃与炔烃的[2+2]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8年07期 |
14 |
李冠琼;李玉川;马巧丽;孙成辉;庞思平;;富氮唑环类化合物的环加成合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0年10期 |
15 |
郭兆愉
,蔡文正
,伍丽雅;Cumulenes和烯烃_([2+2])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的量子化学讨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16 |
韦春梅,黄锦珂;硫代米氏酮与1-取代-1,3-丁二烯的环加成反应[J];有机化学;1997年02期 |
17 |
丁勇;贺旻;袁履冰;;预测环加成反应区域选择性的一个简易方法[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3年01期 |
18 |
林雪飞,孙成科;7-甲氧基-5-烯-辛腈氧化物分子内环加成的立体选择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9 |
吴海灵;何荣幸;李明;;铜催化炔基酮与重氮酯的环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20 |
刘大山;;α-苯亚甲氨胺基苯甲基膦酸酯的1,3-偶极及其负离子的环加成反应[J];化学学报;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