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
随着战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对自然资源、能源的需求也随之急剧增长,从而导致了全球变暖、土壤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发生。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人们开始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诞生了。
虽然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在我国范围内还比较良好,但生态环境问题在黑龙江省贫困地区表现的也很紧迫。具体说来,“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包括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305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且呈现出大面积分散、小区域集中的特点。此外,该地区与黑龙江省生态脆弱区在地理上又重合。这就意味着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开发不但要使当地经济实力得以提升,还要寻找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力求实现当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搞好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对我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黑龙江”都有重要意义。但要保障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建设顺利、有序开展,没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是不可能的。要探索、研究适合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保障体系,就必须从黑龙江省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生态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批判继承,既要保证各项保障措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又要保证各项保障措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文正是从这样思路出发来入手研究该课题的。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课题从组织领导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等方面对当前黑龙江省在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保障举措进行研究、分析,又在这几方面对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保障举措予以批判性地借鉴,从而得出些许拙见,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