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产酸—硫酸盐还原系统建模研究
【摘要】:
利用产酸硫酸盐还原反应器对高浓度硫酸盐废水进行处理时,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生态位是该系统的核心问题。本论文创新性的引入遗传神经网络对硫酸盐还原菌(SRB)的限制性生态因子(COD/SO42-比、pH值、碱度、硫酸盐负荷率)和时间因子进行建模与仿真,建立起基于5个因子的硫酸盐还原菌多维生态位的模型,对硫酸盐还原工艺系统进行了模拟与仿真,实现了从数学生态学角度定量表征产酸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生态系统中SRB种群的代谢活性与实现生态位。同时,基于Matlab语言开发遗传神经网络软件,使废水处理工艺迈向智能化与可控化。
本文对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遗传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遗传神经网络法进行预测明显好于线性回归,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模型预测碳硫比(C/S)、硫酸盐负荷率(Ns)、pH和碱度(ALK)四个因子对硫酸盐去除率(η)影响的效果很好。
在保证优化后的权值可靠的基础上,应用分离连接权值法,分析网络各层神经元的连接权值,从而明确了各阶段引发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与原型试验所反映出的微生物生理生态学规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硫酸盐还原菌的多维生态位图谱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与实际值误差很小。这种预测能力使得该模型可实现生态因子与硫酸盐去除率之间关系的逼近和泛化,有效的预测硫酸废水的处理程度,控制处理过程的状态空间因子。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废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和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
|
|
1 |
于文波
,胡明成;回收生物气中硫的新方法[J];应用能源技术;2004年01期 |
2 |
程思海;陈道华;王飞;;元素分析仪法快速测定海洋地质样品中的硫[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
3 |
张毅,刘克鑫,廖银章,李安明;一株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年02期 |
4 |
陈隆玉;;硫化物种类对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生物硫酸盐还原产物抑制作用[J];铀矿冶;2007年01期 |
5 |
罗莎莎,万国江;湖泊沉积物中硫的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J];四川环境;2000年03期 |
6 |
王爱杰,任南琪,杜大仲,徐潇文,吴丽红;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乙酸型代谢方式的形成及其稳定性[J];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7 |
魏华,韩芸,张晓明,王志盈;缺氧环境下硫酸盐还原对反硝化过程影响的特性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5期 |
8 |
王爱杰,任南琪,计红芳,李建政,郭婉茜;产酸脱硫反应器中影响硫酸盐还原的关键因素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9 |
李连华,党志,李舒衡;硫酸盐还原菌的驯化培养及脱硫性能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年02期 |
10 |
张照韩;刘广民;温青;李凯峰;陈忠喜;;COD对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07年11期 |
11 |
马家骧,滕凤云;含羟基季铵盐杀生剂的合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
12 |
陈浩,陆正禹;UASB反应器处理COD/SO_4~(2-)=0.5有机废水试验[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4期 |
13 |
李玲;贺延龄;顾昕;;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废水[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
14 |
杨景亮,赵毅,任洪强,罗人明,刘三学;废水中硫酸盐生物还原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
15 |
康宁,伦世仪;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模型[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6 |
崔松林,丁建华,武雨欣;影响鱼池水与泥体系硫酸盐还原因素的实验研究[J];水产学报;1991年03期 |
17 |
俞敦义,彭芳明,刘小武,郑家燊;环境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J];材料保护;1996年02期 |
18 |
康宁,伦世仪;硫酸盐还原─甲烷化两相厌氧工艺中的相分离[J];工业水处理;1996年04期 |
19 |
彭晶,王爱杰,任南琪,刘广民;硫酸盐还原过程中氢分压的平衡与调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20 |
康宁,伦世仪;硫酸盐还原一甲烷化两相厌氧消化系统运行工艺条件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