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作业工人计算机神经行为测试研究
【摘要】:一.目的意义及方法
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构成体内若干种酶的活性基因或辅酶因子,又是某些酶的激活剂,参与许多生化反应。但若过量接触锰则会造成锰中毒,慢性锰中毒主要表现在神经精神系统方面,以锥体外系神经障碍为主,并伴有精神症状。
对锰的神经毒性的认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对锰神经毒效应的早期检测和毒作用机理的研究却进展较为缓慢。目前,由于生产环境的改善,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接触高浓度锰导致的锰中毒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而较低水平、长期接触锰所致慢性影响,尤其“亚临床型中毒”问题则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为轻度功能性损害。按现有的科学水平,行为指标是检测和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亚临床病损的较合适指标。神经行为测试具有简便、无创伤、易被接受和较敏感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毒物所致损伤早期检测。目前已有许多神经行为测试组合,主要通过问卷或书面测试来完成,如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组合。由于测试组合的构成、测试条件和主试者导语等的差异,不同研究者的结果常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自八十年代中期,Baker等发展了计算机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实现了神经行为测试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结果的自动记录、储存,提高了测试的效度、信度和可比性。
本研究采用复旦大学医学院研制的中文版计算机神经行为评价系统(NES-C_3)项目的测试,其测试项目共二十项。由于本次系首次将NES-C_3用于接锰人员的测试,因此试图筛选出NES-C_3测试项目中对于锰接触人员亚临床损害较为敏感的指标。本研究以某冶炼厂100名接锰工人和26名非接锰人员为测试对象,以既往使用NCTB对接锰人员神经行为测试文献为参考,选取NES-C_3中11个测试项目进行测试。将接锰工人按累积暴露指数(CEI)分为低暴露组(CEI<5)和高暴露组(CEI≥5),每名工人由专业人员单独测试。另以该厂43名接锰人员为接触组,以30名非接锰人员为对照组,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将其中1ml装入肝素抗凝管,混合酸消化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锰、锌、铁、铜的浓度。剩余3ml分离血清,以NOS催化L-Arg法测定血清NOS活性。
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AS8.1软件在计算机上分析完成。
二.结果
1.在情感状态方面,高暴露组在愤怒、疲惫、忧郁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第2页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0.01),‘紧张、困惑方面亦是如此(P0.05),其疲惫和愤怒方面得分亦明显高于低暴
露组(P0.01),在忧郁和困惑方面低暴露组得分也高于低暴露组(P0.05)。低暴露
组仅在债怒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智力和认知记忆功能方面,除了记忆扫
描高暴露组比其它两组耗时长(P0.05),其它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感知方面,
除了符号译码高暴露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低暴露组(P0.05),其它测
试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心理运动方面,视简单反应时低暴露组和高暴露组耗时比
对照组长(P0.05,P0.01)。目标追踪得分低暴露组和高暴露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1,P0.05)。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疲惫、困惑、忧郁、愤怒等情感因素及
目标追踪和符号译码中,除年龄与忧郁项得分有负相关,符号译码得分与学龄有正相关
外,疲惫、困惑、忧郁、愤怒得分都与锰累积暴露剂量正相关,符号译码和目标追踪得
分与锰累积暴露剂量负相关.
2.接触组血锰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一氧化氮合酶
(NO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相关分析发现锰接触组血清NOS活
性变化与血锰浓度变化有直线相关关系(r=一0.358,P0 .05)。除接锰组血锌值低于对照
组外,血铁、铜在接触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三.结论
1.NES一C。中的情感状态、符号译码、目标追踪、以及视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与传统
手工测试结果较为相符,且较为敏感。而在反映记忆力方面的指标未见差异有显著性,其
原因可能是反映记忆力的指标可能不如情感状态等指标敏感,这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
验证;或者是反映记忆力的指标参数设置可能不太理想,因为难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
敏感性降低。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从NES一C。中可以筛选出几项测试组合用于评价接
触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NO是一种细胞信使分子,作为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而在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国
外有学者提出NO在帕金森氏病和锰中毒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N0
合成是由NOS催化L一精氨酸产生,本次研究发现接锰工人血清NOS活性随血锰值增高有
降低趋势。有研究资料表明慢性锰染毒可使大鼠脑中微量元素发生变化,本次研究发现,
接锰工人外周血微量元素中仅血锌低于对照组,其它未见差异有显著性。
|
|
|
|
1 |
孔祥瑞;现在锗尚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上)[J];金属世界;1994年04期 |
2 |
鲁国泰,黄力毅;微量元素与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1994年01期 |
3 |
沈烈行,王爱武,赵雪梅;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关系的探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年09期 |
4 |
李清亚,赵进沛,杨志奎,王育才;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与某些中药联用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年02期 |
5 |
孙维生;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J];中国石油和化工;1998年07期 |
6 |
;国际中华微量元素杂志正式出版发行[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年05期 |
7 |
;国际中华微量元素杂志正式出版发行[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3期 |
8 |
郭宏昌,高琦,褚小宗;微量元素与不孕症[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
9 |
王鸿根,张辉,沙丽颖;辨证施治与中药微量元素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8期 |
10 |
马景霞,党冯涛,柯玲,王爱芬;0~3岁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及纠正150例观察与体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年07期 |
11 |
张红艳,闵秀全;微量元素与儿童佝偻病[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3期 |
12 |
陈莉华,白步云,王先丛,王晓非,李新元;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营养学报;1991年02期 |
13 |
张永平,田若涛,郭琳;山西省主要食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调查[J];营养学报;1991年02期 |
14 |
顾公望;启东肝癌与微量元素初步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1年01期 |
15 |
杨喜忠,夏天,孙静;浅谈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系统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4年06期 |
16 |
徐敏,欧明;阳虚病理和助阳药理的微量元素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年02期 |
17 |
何卫东;肺癌患者血清某些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九江医学;1995年02期 |
18 |
陈绍斌,朱守政,许文华;微量元素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
19 |
陈涛,王家翠,黄琛;脑梗塞患者血清中五种元素的变化[J];现代预防医学;1997年03期 |
20 |
谭西顺;骨质疏松症与微量元素补充[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