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盐法制备氧化镁及含镁尖晶石粉体的研究
【摘要】:
熔盐合成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它采用一种或几种低熔点的盐类作为反应介质,在高温熔融盐中完成合成反应,然后采用合适的溶剂将盐类溶解,经过滤、洗涤得到合成产物。由于熔盐合成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合成温度低、保温时间短、合成产物的化学成分稳定均匀等优点,因而在合成高熔点氧化物粉体和电子陶瓷粉体及其它功能粉体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
本论文在LiCl熔盐介质中合成了氧化镁粉体,研究了原料种类、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熔盐的相对含量对氧化镁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熔盐介质中,采用MgCl2、CaCO3原料合成氧化镁粉体,Mg2+离子与Ca2+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碳酸镁等中间产物,其结晶程度比天然菱镁矿高,分解反应的反应级数接近1,平均表观活化能Ea=221.23kJ/mol;采用MgCl2、CaCO3原料和MgCl2、CaO原料制备的氧化镁粉体,大小分布较均匀,主要由近似球状形貌的颗粒组成,采用MgCl2·6H2O、CaCO3原料和MgCl2、MgCa(CO3)2原料制备的氧化镁粉体形貌不一,大小分布不均匀,四种原料中,MgCl2·6H2O、CaCO3原料制备的氧化镁活性相对较好;反应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氧化镁晶体的生长,氧化镁产物晶胞体积变小,真密度增大,活性降低;增大LiCl的加入量有利于氧化镁晶体的生长,氧化镁产物的结晶度增大,平均粒径增大,活性降低。
将熔盐介质中合成的氧化镁水解,通过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控制氢氧化镁前驱体的形貌,从而制备不同形貌的氧化镁粉体,研究了不同形貌氧化镁粉体对硅钢坯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Cl2·6H2O、CaCO3、LiCl反应体系热处理后,经PEG溶液浸泡得到纤维状氢氧化镁,经EDTA-PEG溶液浸泡得到四面体形貌氢氧化镁,纤维状的氢氧化镁分解得到链状形貌氧化镁,四面体形貌的氢氧化镁分解为氧化镁后仍保持四面体形貌;MgCl2、CaCO3、LiCl反应体系热处理后,经PEG溶液浸泡得到纤维状氢氧化镁,经EDTA-PEG溶液浸泡,得到片状形貌氢氧化镁,纤维状的氢氧化镁分解得到多孔棒状形貌氧化镁,片状形貌氢氧化镁分解为氧化镁后仍保持片状形貌。分别将四种不同形貌的氧化镁粉体喷涂于硅钢坯体表面,经退火处理后,通过对硅钢坯体涂层的显微结构和硅钢坯体磁性性能检测发现,多孔棒状形貌氧化镁喷涂的硅钢坯体质量较好,四面体形貌氧化镁喷涂的硅钢坯体质量较差。
以熔盐法制备氧化镁为基础,在熔盐介质中合成了镁铬尖晶石和镁铝尖晶石,研究了原料和熔盐种类、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镁铬尖晶石和镁铝尖晶石形成与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原料和熔盐种类对镁铬尖晶石形成与生长影响显著,选用NaCl-KCl复合熔盐作为反应介质,分别采用MgCl2、MgCl2·6H20和CaCO3原料替代MgO原料与Cr2O3反应,所合成的镁铬尖晶石晶体发育良好;反应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镁铬尖晶石晶体的生长,镁铬尖晶石产物结晶程度增大,真密度增大,平均粒径增大。镁铝尖晶石产物的形貌则与氧化铝的形貌有关,熔盐种类对镁铝尖晶石产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反应物在不同熔盐介质中溶解度的不同来实现;反应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镁铝尖晶石晶体的生长,镁铝尖晶石产物结晶程度增大,真密度增大,平均粒径变大。
与NaCl和Na2C03单一熔盐相比,NaCl-KCl复合熔盐更有利于镁铬尖晶石和镁铝尖晶石晶体的形成与生长。NaCl-KCl复合熔盐介质中合成镁铬尖晶石和镁铝尖晶石,“模板生长”机理和“溶解-析出”机理同时并存,然而在合成镁铬尖晶石晶体过程中“溶解-析出”机理占主导地位,合成镁铝尖晶石晶体过程中,“模板生长”机理起主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B383.3
|
|
|
|
1 |
郑红霞;廖新生;汪琦;李静;;菱镁矿粉及其料球分解的TG动力学[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2 |
蒋引珊,王玉洁,徐长耀,薛俊;热分析法研究矿物分解过程动力学[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3 |
田中青,刘韩星,余洪滔,欧阳世翕;微波介质陶瓷粉体的合成方法研究[J];材料导报;2003年12期 |
4 |
任庆利,刘斌,陈寿田;热液环境下氢氧化镁结晶形态机理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1期 |
5 |
吴万伯;谈用菱镁矿生产轻质碳酸镁和氧化镁[J];非金属矿;1997年04期 |
6 |
李克;聂聪;吕功煊;刘建福;;Ni-Sm-MgO催化热解CO制备碳纳米管[J];分子催化;2005年06期 |
7 |
曹健,谢嘉宁,张业凤;熔盐法合成BaFe_(11)Co_(0.5)Ti_(0.5)O_(19)磁性粉体[J];功能材料;1996年05期 |
8 |
朱伯铨;李雪冬;郝瑞;汪厚植;;在硫酸钠熔盐中合成莫来石的热力学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6年01期 |
9 |
鲁仁予;董俊;;菱镁矿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动力学[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0 |
郑荣光,方裕勋,罗明标,张燮;白云石循环法生产氧化镁新工艺的研究[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
|
|
|
|
1 |
杨咏来,宁桂玲,吕秉玲;液相法制备纳米粉体时防团聚方法概述[J];材料导报;1998年02期 |
2 |
罗驹华,侯贵华,张少明;高纯莫来石制备方法评述[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3 |
王世杰,陆继东,周琥,胡芝娟,张步庭;石灰石颗粒分解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4 |
孙世清;用热分析方法研究WO_3和MeCO_3固相反应的化学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年02期 |
5 |
张近;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
6 |
林永禄;冰冻氢氧化铝凝胶法制取氧化铝超细颗粒[J];硅酸盐通报;1987年03期 |
7 |
孟霞,张旭东,何文,徐国纲,李红;莫来石超细粉体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04年05期 |
8 |
顾峰,王树棠,张敏,沈悦;用8-羟基喹啉(oxine)制备Ba(Mg_(1/3)Ta_(2/3))O_3粉体[J];硅酸盐通报;1997年06期 |
9 |
杜春生;莫来石的工业应用[J];硅酸盐通报;1998年02期 |
10 |
苏雷,詹庆林;石灰石分解反应的热重动力学研究[J];钢铁研究;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