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总苷在免疫性肝损伤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是白芍根中提取的有效部位,主要含有芍药苷(Paeoniflorin,Pae)、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Alb)、羟基芍药苷、芍药花苷、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其中以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含量最高。现代研究表明TGP对急、慢性化学性和免疫性肝纤维化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其在肝损伤病理状态下的体内过程尚不清楚。本课题以HPLC法为手段追踪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浓度,研究TGP在免疫性肝损伤动物和正常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特征,同时探讨TGP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1白芍总苷在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研究
1.1色谱条件
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250 mm,5μm),以乙腈-0.05%甲酸(15:85)为流动相,流速1 mL /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
1.2样品预处理
精密量取100μL血浆于空白离心管中,再加入10μL龙胆苦苷内标溶液,涡旋1 min,加入50μL新鲜配制的20%高氯酸,涡旋2 min,离心,提取上清液,10μL进样分析。
1.3药动学参数研究
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0.5 mL/只,每周两次,连续10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确定造模成功后,按0.47 g/kg、1.41 g/kg、2.82 g/kg三个剂量分别给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TGP药液(10 mL/kg体重),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240 min、360 min、480 min、720 min眶后静脉丛采血,HPLC法测得血浆中Pae和Alb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比较各组异同。
2白芍总苷在肝损伤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研究
色谱条件同1.1。采用BCG加LPS尾静脉注射法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模型组小鼠于第1天尾静脉注射BCG 2 mg/0.2mL/只,10天后尾静脉注射LPS 7.5μg/0.2mL/只,按0.47 g/kg、1.41 g/kg、2.82 g/kg三个剂量分别给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TGP药液(10 mL/kg体重),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240 min、360 min、480 min、720 min摘眼球采血,HPLC法测定血浆中Pae和Alb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比较各组异同。
3组织分布研究
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250 mm,5μm),以不同比例的乙腈-0.05%甲酸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各组织匀浆后,将匀浆液制成冻干粉,加入定量内标,以甲醇提取,10μL进样分析。测定正常大鼠按2.82 g/kg灌胃给予TGP药液后1 h、3 h、6 h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等组织中Pae和Alb的浓度。
结果:
1白芍总苷在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研究
1.1方法学研究
大鼠血浆中Pae和Alb及内标峰在本条件下专属性良好,Pae回归方程为y=0.0724x-0.037(n=7,r~2=0.9996,0.848μg/mL-106μg/mL),Alb回归方程为y=0.0656x-0.0092(n=7,r~2=0.9998,0.4375μg/mL-35μ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在10%以内,准确度均在100%±10%以内,两者和内标提取回收率都在70%以上,样品预处理后室温放置和冻融循环后仍保持稳定。
1.2药动学参数研究
按三个剂量灌胃给予白芍总苷后,低、中、高三个剂量Pae的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
与正常组的参数相比,模型组低剂量芍药苷C_(max)和AUC_(0-∞)显著增大,T_(max)明显提前(p0.05或p0.01),芍药内酯苷T_(max)明显提前,t_(1/2)明显延长,AUC_(0-∞)明显增大(p0.05或p0.01);中剂量芍药苷T_(max)明显提前,t_(1/2)明显延长,AUC0-t和AUC_(0-∞)明显增大(p0.05或p0.01);芍药内酯苷T_(max)明显提前,t_(1/2)明显延长,AUC_(0-∞)明显增大(p0.05或p0.01);高剂量芍药苷T_(max)明显提前,t_(1/2)明显延长(p0.01),芍药内酯苷T_(max)明显提前,t_(1/2)明显延长,C_(max)明显增大(p0.05或p0.01)。
分别将正常组和模型组三个剂量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C_(max)、T_(max)、t_(1/2)、AUC_(0-t)、AUC_(0-∞)相比,发现C_(max)、AUC_(0-t)和AUC_(0-∞)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_(max)、t_(1/2)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剂量与C_(max)、AUC_(0-t)和AUC_(0-∞)均有一定的线性关系(p0.05或p0.01)。
2白芍总苷在肝损伤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研究按三个剂量灌胃给予白芍总苷后,低、中、高三剂量Pae的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
与正常组的参数相比,模型组低剂量芍药苷Tmax明显提前,AUC_(0-t)和AUC_(0-∞)明显增大(p0.05或p0.01);中剂量芍药苷Tmax明显提前,C_(max)、AUC_(0-t)和AUC_(0-∞)明显增大(p0.05或p0.01),芍药内酯苷Tmax明显提前,C_(max)、AUC_(0-t)和AUC_(0-∞)明显增大,t_(1/2)明显延长(p0.05或p0.01);高剂量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Tmax明显提前,C_(max)、AUC_(0-t)和AUC_(0-∞)明显增大,t_(1/2)明显延长(p0.05或p0.01)。
分别将正常组和模型组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剂量间的C_(max)、Tmax、t1/2、AUC_(0-t)、AUC_(0-∞)相比,发现C_(max)、AUC_(0-t)和AUC_(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max、t1/2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芍药苷剂量与C_(max)、AUC_(0-t)和AUC_(0-∞)有一定的线性关系(p0.05或p0.01)。
3组织分布
3.1方法学研究各组织中Pae和Alb及内标峰专属性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在10%以内,准确度都在100%±10%以内,两者和内标提取回收率都在70%左右,样品预处理后室温放置仍保持稳定,各组织的回归方程如下:
3.2组织分布研究各时间点各组织中两者浓度大小如下: 1 h Pae浓度顺序为:小肠胃大肠肾肝肺脾心Alb:小肠胃大肠肝肾肺脾心3 h Pae浓度顺序为:小肠胃大肠肾脾肝肺心Alb:小肠胃大肠肾脾肝肺心
6 h Pae浓度顺序为:小肠大肠胃肾肝脾肺心
Alb:小肠大肠胃肾肝肺脾心
除胃壁和小肠壁外,其他各组织中Pae和Alb的浓度都是在3 h时达最大值,6 h时小肠壁、大肠壁中Pae浓度下降到3 h时的84.1%、68.1%,Alb下降到3 h时的86.7%、73.9%,肾中Pae浓度下降到3 h时的22.1%,Alb下降到3 h时的19.2%,而其他各组织中两者浓度都下降到3 h时的20%以下。
结论:
1通过药动学参数研究,发现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动物体内TGP的药动学过程跟正常动物有所不同,肝损伤动物Tmax提前,C_(max)增大,t_(1/2)延长,AUC0-t和AUC0-∞增大,说明肝损伤病理状态下机体对TGP的吸收速度增大,吸收量增大,消除减慢,TGP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提示临床对于肝损伤患者要调整给药量以免剂量过大引起蓄积和毒性反应。
2通过组织分布研究,发现灌胃TGP后组织分布迅速且广泛,小肠、胃、大肠及肾、脾、肝是主要分布器官,TGP容易在胃肠蓄积,其他组织中蓄积较少,其组织分布特点与其现代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归经理论有一定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白芍的归经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85.5
|
|
|
|
1 |
晋霞;张家富;;正交试验优选麸炒白芍的炮制工艺[J];安徽医药;2006年11期 |
2 |
孟祥松;刘文苹;李军;蒋磊;简冬明;;硫磺熏蒸时间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影响[J];安徽医药;2010年11期 |
3 |
李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 |
刘汉珍,刘爱荣,李孝良,李奕松;白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5 |
陈象青,王钦茂,方华武,苏翠梅;白芍总苷和当归提取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6 |
张锦雀;黄丽英;;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7 |
闵伟琪,魏琴,李洪毓,张振春,武丽君,袁国华,窦存瑞,施桂英;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8期 |
8 |
穆晓红;张双明;;白芍总甙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肝窦内皮细胞的作用及血清TNF-α的表达研究[J];光明中医;2009年04期 |
9 |
彭百承;白芍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测定[J];广西中医药;2002年03期 |
10 |
刘皈阳,闫旭,李外,刘萍;白芍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及镇痛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年03期 |
|
|
|
|
|
1 |
张家富,孟楣,邢安之;HPLC法测定白芍不同饮片中芍药苷的含量[J];安徽医药;2005年08期 |
2 |
孟祥松;蒋磊;;不同年限及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8年12期 |
3 |
陈象青,王钦茂,方华武,苏翠梅;白芍总苷与当归提取物合用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4 |
佘素贞,王家骥,丁前林,师桂生;白芍等四种中药水溶性提取液对二氨基芴诱导效应的抑制作用[J];癌症;1992年03期 |
5 |
田鹤邨,陈前芬,谢群;三血管阻断与重开放造成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实验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6 |
王晓明;李付彪;吕文伟;陈霞;;白芍总苷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
7 |
李大鹏,沈康克,马远鸣;薏苡仁油制剂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2期 |
8 |
陈象青,王钦茂,方华武,苏翠梅;白芍总苷和当归提取物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9 |
宋军;赵军宁;王晓东;李莉;邓治文;;芍甘多苷对Cl_4亚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白细胞介素和TNFα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0 |
孙胜菲;;实验诊断的临床意义[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
|
|
|
|
1 |
刘玉红,陈燕,易进海;HPLC测定白芍总苷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2年04期 |
2 |
刘玮,吴华璞,祝晓光,明亮;白芍总苷对全脑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2期 |
3 |
胥方元,何成松,杨大鉴,干锦华;白芍总苷对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
4 |
帅宗文,徐建华,魏伟,徐叔云;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初步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
5 |
李志军,陈琳洁,范晓云,杨珂珂;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象变化的影响[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
6 |
徐景勃,侯丽君,何志国,朱旬,陈璐华,梁子彬,郑晓滨,李春娜;白芍总苷 甲氨蝶呤 柳氮磺吡啶联合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年08期 |
7 |
臧银善;白芍总苷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
8 |
沈友轩,刘晓华;白芍总苷对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高球蛋白血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
9 |
武静;;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9年24期 |
10 |
郑传胜,王斌生,姚桂荣;白芍总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3例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