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CD44、CD58变化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
【摘要】:目的:高压电烧伤除即刻性电热损伤外,还存在着原因未明的渐进性损伤。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在电烧伤后的渐进性损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发现电伤后的微循环障碍主要由微血管损伤及微血流障碍所致。在影响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流变学的指标中,白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影响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关键因素。高压电烧伤通过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及黏附性增加而加重微循环血流障碍,但红细胞聚集和黏附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CD44、CD58两种免疫黏附分子的变化,并通过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干预,旨在进一步探索高压电致红细胞黏附及其免疫损伤的相关机制和干预办法。
方法:
1.实验动物分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编号832457)1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即假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对照组)、高压电烧伤组(简称电伤组)、高压电烧伤乌斯他丁(UTI)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每组各60只。每组又按观察时间分为伤前15min、伤后5min、伤后1h、2h、4h、8h六个时相组,每组10只。
2.实验前准备:将大鼠编号、称重、左上肢、右上肢及前胸脱毛。按所需浓度配制实验药品。
3.高压电烧伤模型制作:连接实验变压器和调压器电线。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麻醉成功后,将大鼠仰卧于专用电击实验台上,固定四肢,将两个1cm×1cm电极片分别固定于大鼠的左上肢(电流入口)、右下肢(电流出口)脱毛区。接通电源,调整调压器使升压器输出电压至2千伏,连接升压器输出电源,使高压电流通过大鼠,电击时间为3s,对照组给予只连电线而不通电制作假电伤模型。电伤5min内,治疗组腹腔注射1%UTI(按2×104u/kg即2mL/kg给药),对照组及电伤组腹腔内注射2mL/kg生理盐水。
4.标本采集与保存: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开胸暴露心脏,直视下心脏抽血4mL,置于无菌塑料试管中,静置30min,待血清析出后上离心机,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Eppendorf管中在-70℃条件下保存。
5、指标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每组大鼠六个时相组血清CD44、CD58含量。
6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LSD-t)。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
1.大鼠血清CD44含量变化
电伤组CD44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882.901,P<0.01);电伤组CD44含量受伤后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81.459,P<0.01),伤后5min~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治疗组CD44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219.597,P<0.01);治疗组CD44含量受伤后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155.774,P<0.01),治疗组伤后5min~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
2.大鼠血清CD58含量变化
电伤组CD58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主效应F=121.598,P<0.01);电伤组CD58含量受伤后时间变量影响(主效应F=14.560,P<0.01),伤后1~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且呈逐渐增高趋势。
治疗组CD58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主效应F=189.815,P<0.01);治疗组CD58含量受伤后时间变化影响(主效应F=11.854,P<0.01),治疗组伤后1~8h各时相均高于本组伤前值(P<0.001)。
结论:
1.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清CD44含量升高,且在伤后8h内呈逐渐升高趋势。
2.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清CD58含量升高,且在伤后8h内呈逐渐升高趋势。
3.高压电通过刺激机体产生CD44、CD58增加红细胞的免疫黏附功能,促进炎症反应,同时影响微循环内的血液流动。
4.UTI可抑制大鼠高压电烧伤后血液CD44、CD58的生成,从而减轻大鼠电伤后炎症反应及微循环血流障碍。
|
|
|
|
1 |
曾麦秋,肖调立;四肢高压电烧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1999年05期 |
2 |
郑子钦,林航,林东;高压电烧伤伴心跳骤停1例报告[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5年05期 |
3 |
曹筱珊;31例高压电烧伤围手术期的护理[J];华夏医学;1999年02期 |
4 |
周金友,张海霞,崔清范,杨涌;家兔高压电烧伤后心肌和肝脏酶谱实验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1997年10期 |
5 |
易旭夫,邓振华,廖志钢,李元福;高压电烧伤并坠伤一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6 |
王凤洋;习耀峰;;高压电烧伤62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S2期 |
7 |
吴庆云;张宏;丁玉萍;吴德华;;高压电烧伤致双目失明1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11期 |
8 |
刘焕有;杜国西;朱发亮;杨少华;;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位修复高压电烧伤所致喉瘘一例报告[J];中华烧伤杂志;1987年01期 |
9 |
黄广孚;何仕蓉;;严重电烧伤常见问题的处理[J];中华烧伤杂志;1990年01期 |
10 |
李汉伟;姚志伟;杨泽兵;李皓;;高压电烧伤45例治疗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
11 |
何国;钟泉;;治愈严重高压电烧伤1例[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年04期 |
12 |
谢宝璋;;抢救上肢电烧伤早期血管移植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4年02期 |
13 |
石强,陈存富,张志华;高压电烧伤继发头痛型癫痫1例[J];前卫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
14 |
曹珍富;;双蒂颈阔肌皮瓣修复高压电烧伤下颏部骨外露一例报告[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2年01期 |
15 |
苏爱云,黎志明,唐庆,祁少海,朱家源;高压电烧伤并多脏器坏死病例抢救成功[J];新医学;1995年07期 |
16 |
高广芬,王旭东;矿井下高压电烧伤的急救与护理[J];河北医学;2004年12期 |
17 |
朱育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高压电烧伤的临床体会(附36例报告)[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1年03期 |
18 |
邓津菊;虞渝生;刘焕有;张茂其;杨桂香;孙亚东;王瑞祥;张兰芳;;52例严重电烧伤创面处理[J];中华烧伤杂志;1985年04期 |
19 |
罗成群
,马恩庆
,黄世祥;脐膀皮瓣在上肢高压电烧伤中的应用(附7例报告)[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3年02期 |
20 |
方东海,李其训,徐永清,郭远发,朱灿,汪新民;肌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高压电烧伤大块骨坏死外露并感染创面[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7年02期 |
|
|
|
|
|
1 |
杨德保 袁波 记者 王晓春;时刻准备上战场[N];战士报;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