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阿片受体在瑞芬太尼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熊颖芬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阿片受体兴奋剂瑞芬太尼及其拮抗剂纳洛酮对肾脏组织学和肾功能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蛋白激酶C(PKC)蛋白表达水平和PKC活性的影响,以探讨阿片受体在瑞芬太尼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瑞芬太尼组(R组)、纳洛酮组(N组)、纳洛酮+瑞芬太尼组(NR组),每组15只。S组只暴露双侧肾动脉但不予夹闭,余四组均采用夹闭双侧肾动脉45min再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组和NR组于缺血前15min至再灌注30min内经尾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1,S组、M组和N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N组和NR组于缺血前20min经尾静脉注射纳洛酮0.3mg/kg,间隔55min再次静注相同剂量纳洛酮,S组、M组和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各组于再灌注24h时经股静脉采集血样和经膀胱抽取尿样各1ml,分别用于测定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浓度及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并于再灌注24h时处死大鼠取肾组织标本,光、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结构变化,并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PKC蛋白表达水平及ELISA法测定肾组织PKC活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5只大鼠均进入实验结果分析。 1光镜观察 S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无水肿、空泡变性、坏死,肾小管无明显扩张,管腔内未见坏死脱落细胞。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空泡变性、坏死,肾小管明显扩张,管腔内可见大量坏死脱落细胞,部分管腔内可见管型。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内仅见少量坏死脱落细胞。N组和NR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与M组相近。 2电镜观察 S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未见肿胀、空泡变性、嵴无断裂,微绒毛排列整密。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变形、肿胀、大部分嵴融合或缺失,微绒毛稀疏。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稍扩张、部分嵴融合或消失,微绒毛排列较整密。N组和N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与M组相近。 3血清Cr和BUN浓度及尿NAG和γ-GT水平 与S组比较,余四组血清Cr和BUN浓度及尿NAG和γ-GT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与M组比较,R组上述四指标均降低(P<0.01)。与R组比较,N组和NR组上述四指标均升高(P<0.01)。 M组、N组和NR组的四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 与S组比较,余四组肾组织MDA含量均升高,而SOD活性均降低(P<0.05或0.01)。与M组比较,R组MDA含量降低,而SOD活性升高(P<0.01)。与R组比较,N组和NR组MDA含量升高,而SOD活性降低(P<0.05或0.01)。M组、N组和NR组的二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肾组织PKC蛋白表达 PKC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表达:S组呈淡黄色的弱阳性表达;M组、N组和NR组较S组染色略深;R组呈棕黄色颗粒聚集的强阳性表达。与S组比较,M组、N组和NR组肾组织PKC蛋白表达水平(即AOD)虽有增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肾组织PK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与M组比较,R组肾组织PK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与R组比较,N组和NR组肾组织PK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M组、N组和NR组肾组织PKC蛋白表达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肾组织PKC活性 与S组比较,余四组肾组织PKC活性均升高(P<0.05或0.01)。与M组比较,R组肾组织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R组比较,N组和NR组肾组织PKC活性降低(P<0.01)。M组、N组和NR组肾组织PKC活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片受体能介导瑞芬太尼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其被瑞芬太尼激活后使肾组织ROS蓄积减少、PKC蛋白表达上调及PKC活性增加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佳雷;刘保江;陈敏;张晓玲;;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及瑞芬太尼的干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9期
2 孙海涛;薛富善;刘鲲鹏;孙莉;许亚超;廖旭;杨泉涌;张雁鸣;;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陈敏;刘保江;张佳雷;曹志萍;;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36期
4 毛惠斌;曹定睿;王敬宇;;瑞芬太尼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5 田丹;李金龙;赵恒兰;;瑞芬太尼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T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6 雷洪伊;蔡清香;张鸿飞;徐世元;;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对大鼠术后机械性痛阈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7 毛惠斌;曹定睿;王敬宇;;瑞芬太尼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06期
8 曹建明;张佳雷;牛爱清;秦建斌;;大鼠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及瑞芬太尼的干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年01期
9 王春燕;殷渊;曹定睿;袁苑;杨春艳;张文颉;;瑞芬太尼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王伟;景桂霞;赵新京;王静;;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11 支晓雁;曹定睿;李兴艳;郑巧芬;赵丽;;瑞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08期
12 邓立琴;陈夏平;孟尽海;;自由活动大鼠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13 郭晓军;曹定睿;郭晶宇;杨春艳;张文颉;;丙泊酚 瑞芬太尼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4 孙玉明;葛彦虎;杨立群;吕浩;刘艳涛;俞卫锋;;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5 蔡清香;雷洪伊;徐世元;张庆国;张鸿飞;刘辉;;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瑞芬太尼急性耐受及停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年09期
16 邓立琴;二階哲朗;王建珍;孟尽海;马汉祥;;静脉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大鼠镇痛效果的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9年11期
17 孔令锁;胡宪文;左友梅;李光武;梅斌;张野;;瑞芬太尼预处理对短暂脑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年06期
18 袁琳淞;刘保江;胡晓璐;夏添;;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及JNK在其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22期
19 张野;顾尔伟;张健;陈志武;;阿片受体在瑞芬太尼预适应对大鼠缺血后心脏保护中的角色[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2期
20 崔伟华;谭红;韩如泉;李树人;李俊发;;瑞芬太尼诱导大鼠脊髓背角痛觉过敏及利多卡因的抑制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井军;吴其恺;彭锐;孙国杰;;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氧化及抗氧化状态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杨珺超;宋康;鲁建锋;陈君峰;夏永良;;补肺汤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TGF-β1作用的实验研究[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廖慧慧;李芳;何燕萍;;罗氏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内膜整合素a vβ 3表达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进荣;王平;孟宪丽;杨永茂;张艳;;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芦荟大黄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A];第十一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史大卓;;接种Walker256肉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方杰;胡昔权;郑海清;潘三强;李莉莉;;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7 孙琳;郭春妮;赵永波;;BM6在Aβ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害中保护作用的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徐存拴;李三强;周爽;;麻醉对大鼠应激反应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免疫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朱萱萱;王广基;刘建平;王淑云;徐轩;;口腔膜治疗实验性大鼠口腔膜溃疡的研究[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舒清明;张永亮;李灵芝;何冰;李志强;;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脑损伤大鼠血清差异蛋白[A];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新;腹部术后疲劳综合征模型及抗术后疲劳方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2 杨丹榕;大鼠IgEFcCH2-3受体阻断与IgEFcCH2-3-FasL诱导肥大细胞凋亡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李玉茹;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在老年性大鼠耳蜗及下丘中表达规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陈党红;舒筋颗粒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卢奕;人羊膜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潘静薇;NOGO-B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差异表达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王连友;大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的立体定向控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陈来照;神经肽Y及其受体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朱志宏;不同性别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的差异及胃复安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于文涛;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锁;瑞芬太尼预处理对短暂脑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佳雷;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和NF-κB表达的影响及瑞芬太尼的干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敏;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袁琳淞;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及JNK在其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董天鑫;瑞芬太尼后处理及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向芳;围产期大鼠血脂组成与乳腺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杨亚利;小剂量氯胺酮对临床浓度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8 蔡清香;NMDA受体在瑞芬太尼急性耐受及痛觉过敏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吴芳庚;环境温度变化致大鼠小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黄子津;帕瑞昔布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木通对大鼠致癌性的实验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刘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让小鼠长出大鼠胰腺[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丹参能加快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愈合[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郑健刚;杜元灏;石学敏;针刺能增加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新抗病毒抗生素17997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刺五加皂甙对大鼠血管性痴呆有防治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中药复方能逆转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肥大[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8 孙忻;人类首次获得克隆大鼠[N];科技日报;2003年
9 阿胜;死亡阴影下孕育生机无限[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程源;父母吸烟会导致婴儿厌食[N];大众卫生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