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摘要】:目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其修复和功能重建是当今周围神经领域的两大难题。虽然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修复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师所掌握,但是神经修复后靶器官功能的恢复常常不尽人意,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肌肉的失神经萎缩的防治一直是显微外科界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难题。本实验通过建立失神经支配兔小腿三头肌模型,经皮电刺激后观察小腿三头肌肌电变化、肌肉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直径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用体重1.5-2.0kg 新西兰白兔20 只,河北医大动物室提供。按体重编号,随机等分四组A 组(1.75±0.08kg):术后第2 日开始刺激;B 组(1.82±0.10kg):术后2 周开始刺激;C 组(1.74±0.10kg):术后4 周开始刺激;D组(1.78±0.06kg):不予电刺激。白兔取俯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用0.5%利多卡因以6~8ml/kg 作局部麻醉。行左后肢股后外侧中下1/3 纵切口,显露坐骨神经。在膝关节上2cm处切断胫神经,切断神经干后,两断端逆转180°,分别固定于腓肠肌及股二头肌肌膜上,阻止神经间自然生长。闭合切口,术后不固定。分别于术后第2 天、第2 周、第4 周给予左后肢TENS(D 组不予TENS)、采用DXZ-1 多形波治疗仪,脉冲频率10mS、脉宽2mS、电流峰值8-10mA,频率
|
|
|
|
1 |
张辉;汪宝军;王竹风;王和鸣;;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生物学和组织学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5期 |
2 |
王爱国,李昶,赵素琴;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年07期 |
3 |
冯勇;张高孟;马学晓;李继峰;顾玉东;;蛋白酶体亚基RC2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
4 |
赵建文;银欢;苏秋香;;大鼠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失神经骨骼肌张力的影响[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年06期 |
5 |
赵建文;银欢;苏秋香;;大鼠肌卫星细胞移植失神经骨骼肌的形态学观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9年03期 |
6 |
董海,陈晓东,周之德;失神经肌肉的组织、细胞学改变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
7 |
杨延军;邱伟婷;黄刚;陈飞;马立峰;张子清;刘良燚;;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实验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7期 |
8 |
沈强;王晓琴;张克亮;朱晓光;牛彦辉;;背根神经节端侧吻合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J];武警医学;2008年06期 |
9 |
阎少君;王东;张文辉;;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作用下失神经骨骼肌myf-5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24期 |
10 |
林森,徐建光;功能性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年08期 |
11 |
梁炳生;吴启平;侯智儒;梁绪;;经皮电刺激作用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分子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S2期 |
12 |
贾奇;梁炳生;杨森;何祥乐;;尼莫地平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细胞萎缩的延缓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04期 |
13 |
伍刚;;慢性近端型脊髓肌萎缩5例[J];广西医学;1982年03期 |
14 |
赵建文,井丽娟,刘铁迎;颅内脊索瘤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1年06期 |
15 |
薛立峰;纪正春;;碳素纤维重建股四头肌7例[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16 |
王常欣,田瑞雪,范其文,姚开建;肌萎缩侧索硬化对肺活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年05期 |
17 |
滕淑亭;侯翠萍;;针灸治疗面瘫并头面肌萎缩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年S1期 |
18 |
杜世新,贾艳丽,于镜贺,严增福;肌萎缩型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年03期 |
19 |
张淑霞,夏蕾,周燕,马香稳;婴儿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一家3例报告[J];河北医药;2002年01期 |
20 |
黄莘莘,叶小虹,詹培源;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