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脑出血病情和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辩证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脑出血病因很多,发病机制复杂,但80%以上均由高血压型细小动脉病变引起,故也称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或高血压性脑出血。在我国,因为高血压防治工作滞后,脑出血发病率高,占各类脑卒中的20%-30%,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是中医急症之一。常因患者平素气血亏损,阴虚阳亢,阳化风动,挟痰气逆,蒙蔽清窍,或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它起病急骤,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一般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常伴有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症。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在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方面有应用CT以出血的部位和出血分型与中医病性的相关性研究。但各家结果不尽一致,尤其将急性期脑出血影像学改变与中医病位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拟开展脑出血急性期影像学改变与中医病性、病位证素,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我们利用中西医结合相对照的方法对119例西医明确诊断的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分型和影像学检查,同时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同时按证素的范畴,归纳其病位病性,并进行证候组合。以探讨急性期脑出血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相关性,以期能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选择从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门诊、急诊及住院脑出血患者共119例,病例选择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参照黄如训编订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1],并结合脑出血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期分型。入选病例均于脑出血48小时内行颅脑CT检查,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有无中线结构改变,有无血肿破入脑室进行分型分组。同时参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病位证素特征》[2]和《中医内科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为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为病性证素,病位证素,证型和中经络中脏腑。分析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辨证相关性。所有资料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所有统计学处理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1脑出血急性期影像学改变与中医病性证素的关系:在出血部位上,各组均以风证、火热证、痰证出现率较高。各出血部位之间在中医病性的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急性早期火热证、痰证出现率在大量出血组高于中小量出血组,(P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阴虚证出现率在中小量出血组高于大量出血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火热证、瘀证的出现率在中线移位组高于无中线移位组,(P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火热证、痰证出现率在血液破入脑室组高于无破入脑室组,有统计学意义。2脑出血急性期影像学改变与中医病位证素[4]的关系:急性期,不同部位分组均以肝,经络出现率较高。各出血部位分组之间在中医病位的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患者病位在神,经络的出现率在大量出血组高于中小量出血组,(P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病位在神,大肠的出现率在破入脑室组高于无破入脑室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病位在神[5],大肠的出现率在中线移位组高于中线居中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急性期脑出血影像学与中经络中脏腑关系:在出血部位上,丘脑出血的出现率在中脏腑组高于中经络组(P0.05)。中线移位、大量出血、破入脑室的发生率在中脏腑组远远高于中经络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4急性期脑出血影像学改变与病情的关系:急性期重型患者出现率在大量出血组高于中小量出血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轻型出现率在中小量出血组高于大量出血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小量出血组内,轻型患者的出现率高于重型患者, (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大量出血组内,患者的重型出现率高于轻型中型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重型患者出现率中线移位组高于中线居中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轻型出现率中线居中组高于中线移位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中线移位组内,患者的重型出现率高于轻型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线居中组内轻型患者的出现率高于重型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重型患者出现率在破入脑室组高于无破入脑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轻型出现率在无破入脑室组高于破入脑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破入脑室组内,患者的重型出现率高于轻型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位证素,一定相关性。脑出血影像学改变可以成为中医辩证时的参考指标。2脑出血急性期影像学上表现的血肿量大小,血液有无破入脑室,中线的结构有无改变与临床病情变化有一定相关性,说明脑出血影像学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轻重。
|
|
|
|
1 |
汪小荣;郭民旺;;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5期 |
2 |
汪朝艳,王明如;脑梗塞、脑溢血中医辨证分型与CT、MRI病灶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1期 |
3 |
赵桂英,王俊英;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1999年04期 |
4 |
王琳;刘太运;;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的中医辨证[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30期 |
5 |
刘海英;;78例脑出血患者死亡原因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20期 |
6 |
李铁民;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8年03期 |
7 |
文明,哈森高娃;脑出血急性期癫痫3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9期 |
8 |
农文军;脑出血急性期生命预后因素的分析[J];医学文选;2004年02期 |
9 |
杨仕萍;李静;侯中生;;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08年03期 |
10 |
孟玉,苏启庚;老年人脑出血134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11 |
张素荣,苏丹颖,姜淑珍,李德宽;100例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的变化[J];中国急救医学;1994年05期 |
12 |
张三林,马峰,方亚伦,黄国喜;高血压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J];微循环学杂志;1995年01期 |
13 |
戚广崇;早泄证治笔谈[J];辽宁中医杂志;1997年05期 |
14 |
王淑英;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癫痫10例报告[J];山西临床医药;2000年03期 |
15 |
师晶丽,饶天培,黄韻竹;肾病综合征血浆蛋白与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的关系[J];贵州医药;1995年04期 |
16 |
刘玉铁;中医辨证分型配合西药治疗继发性青光眼[J];眼视光学杂志;1997年02期 |
17 |
刘百川!130052,薛岚!130052,杨义敏!130052;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癫痫15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4期 |
18 |
李培祥,曹淞申;消化性溃疡的B超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山东医药;1994年11期 |
19 |
谭彩群,马定霞;女性不孕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宫腔镜诊断的关系[J];现代医院;2005年06期 |
20 |
倪如华,张振荣;中医药治疗Ⅱ型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