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Bryan颈全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目前正处于上升势头而且获得了初步的治疗效果。然而,与前路融合的临床比较必须严密仔细.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早期的前瞻性的在下颈椎一个或两个退变水平上观察比较前路融合与Bryan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入选标准:
我院于2004年10月~2006年9月对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融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对于观察的研究患者应严格符合以下标准:(1)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显示脊髓或神经根性疼痛来源于单个或两个病变节段,(2)MRI,CT及X线显示退变节段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变不伴有明显的节段不稳,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及后柱关节的退变,(3)感染,损伤,肿瘤,较大的骨赘及一般的外科手术禁忌均排除在外,对于每一位入选的患者,在术前对其病情和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依据患者的选择续贯的分为两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和前路融合术组。
2人口统计学状况:
我院两组病人共48例患者进行23个月的临床随访对比研究:
2.1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组患者21例(22个置换节段):男12例,女9例;年龄34~52岁,平均为42.5岁;神经根型5例,脊髓型7例,混合型9例。3例C4-C5水平置换,14例C5-C6水平置换(其中1例C2-C3有先天性融合),5例C6-C7水平置换。
2.2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患者27例(32个融合节段):男16例,女11例;年龄33~50岁,平均为43岁;神经根型9例,脊髓型11例,混合型7例。5例C4-C5水平融合,18例C5-C6水平融合,9例C6-C7水平融合。
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6个月~36个月。48例术前的MRI显示主要是由于退变的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致。术前的X线片所示退变节段没有明显的高度丢失,生理前凸正常存在。
3手术要点:
对于前路融合术组,目标节段的退变的椎间盘和小的骨赘必须被彻底地清除,而且同时后纵韧带应当“十”字形切开减压。选择合适的髂骨块植入以利于前凸的恢复,前路前凸弧度钢板的选用也是必要的。
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组植入的Bryan颈人工椎间盘型号术前通过CT准确测量而定。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和假体的植入应当严格的按照操作说明。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在保证退变节段得到充分减压的前提下终板前后方的小的骨赘不应当过度的切除。在假体植入前目标间隙应当用0.9%的生理盐水充分地冲洗。
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23个月)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颈人工椎间盘植入组的假体稳定性和植入节段及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观察植骨融合组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及其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两组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JOA(Japanese Orthopedic Institute)评分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情况。21例假体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进行置换间隙MRI或CT扫描,观察是假体周围是否存在早期异位骨化现象及脊髓是否压迫。
5统计处理:
数据测量并记录后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6、12、23个月的JOA评分以及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置换或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关节活动度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横向组间比较,而后用多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纵向组内比较。置换术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关节活动度进行多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纵向比较。所有统计全部在SAS6.12统计软件下完成,检验水准定为α=0.05。
结果:
1临床结果:
没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同时期的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每组组内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段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自觉颈椎活动受限9例,1例术后12月临近节段退变而再次手术
2影像学结果:
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组患者的置换节段关节活动度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减小(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之间无明显差别。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患者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关节活动度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与末次随访之间无显著差别。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组患者置换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之间无显著差别。
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组术后3、6、12、23个月颈椎X线片示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CT或MRI扫描显示:假体上、下金属壳位于临近下、上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的异位骨化现象;植骨融合组术后3个月以后患者复查X线片均示:植骨块与上下节段临近节段椎体分界线模糊以示融合,MRI扫描显示:术后12个月出现1例临近节段退变压迫脊髓。
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既能良好地达到前路减压目的又能保持颈椎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和稳定性,且未显著增加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同时,在术后短期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为临床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
|
|
1 |
王沛;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椎融合术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
2 |
褚大由;腰椎人工椎间盘的设计与临床应用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2年01期 |
3 |
邹德威;人工椎间盘时代到来了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3期 |
4 |
戴祥麒;如何看待新技术——对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几点意见[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08期 |
5 |
张福囤;;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几个问题[J];临床医学;2011年02期 |
6 |
李子荣;应积极慎重地开展人工椎间盘置换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03期 |
7 |
刘少喻;2004年欧洲脊柱周(Spine Week)简介[J];脊柱外科杂志;2004年04期 |
8 |
郭新军;朱卉敏;王衡;刘杰;李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32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1年02期 |
9 |
赏心;新型人工椎间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5年04期 |
10 |
吴靖平;人工椎间盘的设计、制造和临床应用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2年02期 |
11 |
陈虎,杨述华,杜靖远;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3年06期 |
12 |
毛方敏,池永龙,徐华梓,黄其杉,林炎,杨雷,王向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8期 |
13 |
钟磊;刘浩;;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华西医学;2007年02期 |
14 |
耿朝霞,高静,杨冬梅;1例颈前路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4年16期 |
15 |
葛磊,李康华;人工椎间盘的拓扑优化探讨——正压条件下人工椎间盘有限元优化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
16 |
申勇;曹俊明;李志远;张宇宸;丁文元;杨大龙;;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8期 |
17 |
胡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08期 |
18 |
卢万发,李祥鹏,杜建平,姜学智,苗环宇,姚宇英,李桂兰;腰椎间盘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年03期 |
19 |
李康华,林涨源,胡一合,龚家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08期 |
20 |
田大胜;申才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