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几丁糖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临床上复杂难治。玻璃体切割术虽可有效切除增生膜,解除视网膜牵拉,但却不能彻底解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的根本问题—细胞增生。因此药物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用几丁糖(chitosa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释性,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且玻璃体腔内填充医用几丁糖对兔眼内组织结构无明显影响。本实验通过制备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的医用几丁糖,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玻璃体视网膜的改变,应用酶连免疫吸附实验和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玻璃体腔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及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医用几丁糖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为医用几丁糖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左眼为实验眼。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玻璃体腔内不予注射;模型组: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生理盐水和0.1ml自血;实验1、2、3、组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0.1ml医用几丁糖(5mg/ml、10mg/ml、20mg/ml)和0.1ml自血。用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B超观察记录玻璃体视网膜的情况。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第28天麻醉下抽取玻璃体后立即摘除眼球,去除角膜和晶体,取距视盘2PD的颞侧视网膜组织10mm×10mm大小,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制成组织切片。用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应用酶连免疫吸附实验和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定量检测玻璃体腔内bFGF和IL-6的含量。实验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1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观察不同时期玻璃体视网膜的增生情况第1、3、7天时实验1、2、3组玻璃体视网膜增生级别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增生相对较缓慢。第14天时模型组、实验1、2、3组的平均增生级别分别为:2.63、2.25、1.38、0.75,经统计学秩和检验P=0.0047;第21天时各组的平均增生级别分别为:3.00、2.5、2.07、0.93,经统计学秩和检验P=0.0098;第28天时各组的平均增生级别分别为:3.13、2.63、2.38、1.07,经统计学秩和检验P=0.0092;第14天、21天、28天时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3组PVR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及另2个治疗组(P0.05),而实验1、2组与模型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
2 B超正常对照组:玻璃体腔透明,未见异常回声。第1天,模型组及实验各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局限性团状中强回声光斑。第3天,模型组及实验各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絮状、点片状,团块状中强回声光斑。第7天,模型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形态不规则,强度不等的条状中强回声光带,不与眼球壁相连,有明显的后运动;实验3组:玻璃体内可探及大量点状、片状、条状中强回声光斑,不与眼球壁光带相连,有明显后运动。第14天,模型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絮状、片状,条状强回声光斑,不与眼球壁相连,有明显的后运动;实验3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点片状、条状中强回声光斑,不与眼球壁相连,有明显的后运动。第21天,模型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聚集成片的中强回声光斑及条状强回声光带,不与眼球壁相连,有明显的后运动;实验3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不均匀的、长短不一、走行不规则的中强回声光带,与眼球壁单一接触的有明显后运动。第28天,模型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形态不规则、强度不等的条带状强回声光带,与眼球壁光带相连,缺乏后运动;实验3组:玻璃体腔内可探及形态不规则的中强回声光斑,不与眼球壁光带相连,有明显的后运动。
3 bFGF,IL-6含量的定量分析结果
3.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中bFGF的含量(282.20±32.88)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6.29±11.05)pg/ml,(P0.01);实验1、2、3组中bFGF的含量分别为(231.01±50.79)pg/ml、(145.79±33.77) pg/ml、(123.45±25.14)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实验1、2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实验3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模型组中IL-6的含量(295.97±106.40)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7.97±4.66)pg/ml,(P0.01);实验1、2、3组中IL-6含量分别为(230.08±51.28)pg/ml、(169.31±42.07) pg/ml、(116.83±17.04)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
3.2与模型组比较
实验1、2、3组中bFGF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实验1、2、3、组中IL-6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实验1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实验2、3组与模型组比较P均0.01)。
3.3实验组间比较
实验2、3组bFGF的含量与实验1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2组与实验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2、3组IL-6的含量与实验1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2组与实验1组比较P0.05,实验3组与实验1组比较P0.01);实验2组与实验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织病理学改变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清晰,未见水肿及细胞数量的变化,玻璃体腔透明,未见渗出、出血及纤维增生膜形成;模型组:视网膜可见神经纤维层局部性水肿,神经节细胞层轻度水肿,细胞数减少,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玻璃体腔中有少量渗出和出血,有纤维增殖膜形成,其内有圆形和梭形细胞;实验1组: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紊乱,神经纤维层局部性水肿,玻璃体腔内有渗出和出血,有纤维增殖膜形成;实验2组: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紊乱,神经纤维层局部性水肿,玻璃体腔内可见纤维素性渗出及增殖膜形成;实验3组: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稍紊乱,细胞排列整齐,局部性神经纤维层水肿,玻璃体腔内有少许渗出物附于内界膜上。
结论:1 bFGF、IL-6的含量在PVR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bFGF、IL-6参与了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2应用医用几丁糖实验组中bFGF、IL-6的含量较PVR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医用几丁糖能够降低玻璃体腔内bFGF、IL-6的含量。
3医用几丁糖浓度与bFGF、IL-6的含量成反比,所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医用几丁糖浓度升高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加强。
4医用几丁糖作为玻璃体腔内的注射用药,在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
|
|
1 |
徐国兴;林发森;沈斌;;7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2 |
胡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2例临床分析[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
3 |
黎晓新,黄洁;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J];中华眼科杂志;1998年04期 |
4 |
贾媛媛;高晓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20期 |
5 |
聂维嘉,胡艳平;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年03期 |
6 |
王琳;用可伸出的导管针处理视网膜下异物[J];国际眼科学纵览;1991年02期 |
7 |
任兵;张晓静;罗英;宋徽;孙秋萍;高晓唯;;基质金属蛋白酶-1降解兔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殖膜的实验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
8 |
惠延年;科隆国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讨论会[J];国际眼科学纵览;1989年02期 |
9 |
曾水清,胡椿枝,吕源淑,李俊平,魏厚仁,武忠弼,王慧君;高三尖杉酯碱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作用机理的超微结构动态研究[J];眼科研究;1991年02期 |
10 |
张少冲,高汝龙;伴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及失败原因探讨[J];眼科学报;1992年02期 |
11 |
田小波!200080,陈凤娥!200080,张皙!200080;三种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的探讨[J];临床眼科杂志;2000年04期 |
12 |
王俊艳;颜华;王世忠;李金茹;刘皓;;Survivin基因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殖膜中的表达[J];河北医学;2006年09期 |
13 |
胡先木;;全氟丙烷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J];国际眼科纵览;1985年03期 |
14 |
Serge De Bustros MD
,王克长;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J];眼科新进展;1986年04期 |
15 |
Aaberg T M
,王景昭;前部及后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处理[J];国际眼科学纵览;1989年05期 |
16 |
李燕;刘金敏;陈钦元;;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997年04期 |
17 |
惠延年;梁厚成;胡丹;周健;王琳;王兆艳;;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实验和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年06期 |
18 |
贾媛媛;高晓唯;田艳明;任兵;;兔玻璃体腔注射Dn-MyD88腺病毒载体观察对PVR形态学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5期 |
19 |
杨凤龙;;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疗法展望[J];国际眼科纵览;1987年06期 |
20 |
吕林,高汝龙;常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失败后的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J];眼科学报;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