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烧伤大鼠早期TNF-α、ET-1、NO动态变化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
【摘要】:
目的:研究高压电烧伤大鼠早期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动态变化及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TNF-α、ET-1、NO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高压电烧伤提供参考。
方法:
1实验动物分组:本实验共使用144只成年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雌鼠未孕。高压电烧伤组(简称称电击组):48只;假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对照组):48只;乌司他丁干预组(简称治疗组):48只。
2实验前准备:体重,编号,用8%硫化钠溶液在大鼠左上肢内侧、右下肢内侧、腹部脱毛,生理盐水擦洗,擦干,大鼠保温、禁食水过夜。
3高压电烧伤模型复制:用1%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大鼠,麻醉成功后将大鼠固定好,连接电路。使用TC-30-20KVA型调压器及YDJ-10KVA型实验变压器,调电压至1万伏后进行电击,电流从左上肢流入,经躯干到左下肢流出,有入口和出口形成,电击时间5秒,电流强度,电击后即刻对大鼠进行复苏,复苏成功后,模型复制完成。
4抽血时相:按电击前(T_0)、电击即刻(15分钟内,T_1)、电击后1小时(T_2)、2小时(T_3)、4小时(T_4)、8小时(T_5)6个时相直视下心脏采血。治疗组电击后即刻予乌司他丁注射液腹腔内注射(2WU/Kg),然后按时相采血。
5检测指标:所采得的全血予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所得血清放置于-80℃冰箱内保存,待所有标本采集完毕后,再统一检测指标。分别检测各时相血清内的TNF-α、ET-1、NO的浓度,从而了解高压电烧伤后大鼠血清TNF-α、ET-1、NO浓度变化情况,及乌司他丁对三者的干预效果。TNF-α、ET-1的检测采用ELASA法,NO的检测采用分光光度法。
6实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检验,其中对于方差齐性数据采用方差齐同条件下的t检验,方差不齐数据采用方差不齐条件下的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TNF-α含量的测定:电击组和治疗组电击后血清TNF-α浓度在电击后即刻开始迅速上升,并且持续到伤后8小时,呈现全时段升高趋势,但治疗组升高趋势较电击组明显减缓;各时相点血清TNF-α水平,从电击后即刻开始到电击后8小时,TNF-α水平显著高于电击前和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电击即刻较电击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升高,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电击后1小时开始到电击后8小时治疗组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电击组(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
2 ET含量的测定: ET-1变化趋势比较,电击即刻ET-1含量治疗组和电击组均无明显升高趋势,从电击后1小时开始到8小时,电击组和治疗组ET-1含量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但治疗组升高幅度较电击组缓慢;ET-1浓度比较,电击组和治疗组电击即刻血清ET水平与对照组和电击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电击后1小时开始到电击后8小时,电击组和治疗组ET水平均比对照组和电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电击即刻治疗组与电击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从电击后1小时开始,治疗组ET水平较电击组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
3 NO含量的测定:NO变化趋势比较,电击组和治疗组电击后各时相点较电击前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趋势;NO浓度比较,电击组和治疗组电击后各组各时相点血清NO水平均较电击前和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较电击组和对照组各时相点NO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
4 ET/NO: ET/NO变化趋势比较,电击组从电击后即刻开始到电击后8小时,均呈现升高趋势,而治疗组电击后即刻时相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趋势,从电击后1小时开始到电击后8小时,呈现升高趋势,并且升高幅度较电击组缓慢;ET/NO浓度比较,电击组电击后各时相点ET/NO水平均较电击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电击后即刻时相ET/NO水平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从电击后1小时开始到电击后8小时,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各时相治疗组ET/NO水平均明显低于电击组(P0.05)。
结论:1.大鼠高压电烧伤后早期血清内即能检测到高水平的ET-1、TNF-α,而NO水平未见显著改变。
2.大鼠高压电烧伤后发生的机体微循环障碍,可能与其血清内异常升高的ET-1、TNF-α有关,而与NO无关;
3.UTI对高压电烧伤后血清内高水平的ET-1、TNF-α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正常范围内的NO无作用。UTI通过降低血清内的异常ET-1、TNF-α,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状况。
4.检测高压电烧伤早期ET-1、TNF-α水平及早期应用UTI对高压电烧伤早期机体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可能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
|
|
|
1 |
曾麦秋,肖调立;四肢高压电烧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1999年05期 |
2 |
郑子钦,林航,林东;高压电烧伤伴心跳骤停1例报告[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5年05期 |
3 |
曹筱珊;31例高压电烧伤围手术期的护理[J];华夏医学;1999年02期 |
4 |
周金友,张海霞,崔清范,杨涌;家兔高压电烧伤后心肌和肝脏酶谱实验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1997年10期 |
5 |
易旭夫,邓振华,廖志钢,李元福;高压电烧伤并坠伤一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6 |
王凤洋;习耀峰;;高压电烧伤62例治疗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S2期 |
7 |
吴庆云;张宏;丁玉萍;吴德华;;高压电烧伤致双目失明1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11期 |
8 |
刘焕有;杜国西;朱发亮;杨少华;;胸锁乳突肌肌皮瓣转位修复高压电烧伤所致喉瘘一例报告[J];中华烧伤杂志;1987年01期 |
9 |
黄广孚;何仕蓉;;严重电烧伤常见问题的处理[J];中华烧伤杂志;1990年01期 |
10 |
李汉伟;姚志伟;杨泽兵;李皓;;高压电烧伤45例治疗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
11 |
何国;钟泉;;治愈严重高压电烧伤1例[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07年04期 |
12 |
谢宝璋;;抢救上肢电烧伤早期血管移植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4年02期 |
13 |
石强,陈存富,张志华;高压电烧伤继发头痛型癫痫1例[J];前卫医药杂志;2001年03期 |
14 |
曹珍富;;双蒂颈阔肌皮瓣修复高压电烧伤下颏部骨外露一例报告[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2年01期 |
15 |
苏爱云,黎志明,唐庆,祁少海,朱家源;高压电烧伤并多脏器坏死病例抢救成功[J];新医学;1995年07期 |
16 |
高广芬,王旭东;矿井下高压电烧伤的急救与护理[J];河北医学;2004年12期 |
17 |
朱育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高压电烧伤的临床体会(附36例报告)[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1年03期 |
18 |
邓津菊;虞渝生;刘焕有;张茂其;杨桂香;孙亚东;王瑞祥;张兰芳;;52例严重电烧伤创面处理[J];中华烧伤杂志;1985年04期 |
19 |
罗成群
,马恩庆
,黄世祥;脐膀皮瓣在上肢高压电烧伤中的应用(附7例报告)[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3年02期 |
20 |
方东海,李其训,徐永清,郭远发,朱灿,汪新民;肌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高压电烧伤大块骨坏死外露并感染创面[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7年02期 |
|
|
|
|
|
1 |
杨德保 袁波 记者 王晓春;时刻准备上战场[N];战士报;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