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高压电烧伤对微血管内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摘要】:
目的:随着电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电烧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创伤之一。高压电烧伤是电烧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变化复杂,对机体的影响广泛,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而,高压电烧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受到医学界重视。
高压电对机体的损伤机制涉及“电热效应”、“容积导电”、“真性电损伤”、“微循环障碍”等,其中微循环障碍在高压电烧伤后机体的进一步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高压电烧伤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大部分具有可逆性,经过正确治疗,可使微循环障碍解除或减轻,以达到保护受伤组织、器官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对高压电烧伤微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形态和微血流动力学上,并发现了高压电对机体外周组织和脏器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发现了在微静脉内有白细胞增多的现象,但对白细胞流变行为变化及相关机制尚未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复制大鼠经颅高压电烧伤模型,以肠系膜为微循环观察窗,研究动物活体状态下白细胞在微静脉内的流变行为,检测电伤后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CD11b/CD18的变化,并采用乌斯他丁及己酮可可碱治疗,探讨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在高压电烧伤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并为高压电烧伤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9只。随机分为对照1组、电伤1组、治疗1组(前三组),每组各15只,用于电伤后白细胞流变行为的研究;对照2组、电伤2组、治疗2组(中三组),每组60只,每组分6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10只,用于研究电伤后选择素家族对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对照3组、电伤3组、治疗3组(后三组),每组48只,每组分6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8只,用于研究电伤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D11b/CD18及血清sICAM-1对白细胞流变行为的影响。电伤三个组和治疗三个组均复制2kV经颅高压电烧伤大鼠模型;治疗1组和治疗3组采用乌斯他丁于电伤即刻一次性给药治疗,治疗2组采用己酮可可碱于电伤即刻一次性给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只连线不通电的方法处理。观察时相分别为伤前15min、伤后5min、1h、2h、4h、8h。前三组使用微循环显微镜按时相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流变学变化,观察指标:滚动白细胞数(个/ min)、白细胞滚动速度(μm/s)、白细胞黏附数、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TLECT);中三组按时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P-选择素、E-选择素及和L-选择素含量,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检测皮肤微循环灌流量,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后三组按时相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CD 18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含量,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图像仪(LDPI)检测皮肤微循环灌流量,采用微循环显微镜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实验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
1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滚动白细胞数的比较
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51. 40±3. 20)个,伤后1h滚动白细胞数减少,之后又呈逐渐增多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滚动白细胞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24. 60±1. 88)个,伤后1h滚动白细胞数减少,之后又呈逐渐增多趋势。
三组间伤前15min滚动白细胞数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均多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滚动白细胞数均少于电伤1组(P﹤0.05)。
2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滚动速度的比较
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白细胞滚动速度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滚动速度均明显低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下降至(90.29±8.72)μm/ s,伤后1h白细胞滚动速度有所增加,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滚动速度均明显低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175.22±13.42)μm/ s,伤后1h白细胞滚动速度有所加快,之后呈逐渐加快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白细胞滚动速度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滚动速度均慢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滚动速度均快于电伤1组(P﹤0.05)。
3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的比较
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增多至(23. 13±3. 34)个,伤后1h白细胞黏附数有所减少,之后呈逐渐增多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5.87±1.60)个,伤后1h白细胞黏附数有所减少,之后呈逐渐增多趋势。
三组间伤前15min白细胞黏附数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多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少于电伤1组(P﹤0.05)。
4前三组大鼠微静脉内TL ECT的比较
对照1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TLECT值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伤后各时相TLECT值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下降至(14.45±1.99)s/ min,伤后1h TLECT值有所下降,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TLECT值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达(3. 66±0. 96)s/ min,伤后1h TLECT值有所下降,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三组间伤前15min TLECT值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1组和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TLECT值均多于对照1组(P﹤0.05)。治疗1组伤后各时相的TLECT值均小于电伤1组(P﹤0.05)。
5中三组大鼠P-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P-选择素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
三组间伤前15min的P-选择素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P-选择素含量均低于电伤2组(P﹤0.05)。
6中三组大鼠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E-选择素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5min的E-选择素含量在与伤前15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h、2h、4h及8h E-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呈逐渐上升趋势。治疗2组伤后5min的E-选择素含量在与伤前15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h、2h、4h及8h E-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呈逐渐上升趋势。
三组间伤前15min和伤后5min的E-选择素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1h、2h、4h及8h的E-选择素含量均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组伤后1h、2h、4h及8h的E-选择素含量均低于电伤2组(P﹤0.05)。
7中三组大鼠L-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L-选择素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
三组间伤前15min的L-选择素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高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L-选择素含量均低于电伤2组(P﹤0.05)。
8中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比较
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与伤前15mi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即明显增多,伤后1h有所减少,之后呈逐渐增多趋势。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白细胞黏附数均明显多于伤前15min(P﹤0.05),伤后5min开始增多,之后的变化趋势同电伤2组。
三组间伤前15min白细胞黏附数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多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白细胞黏附数均少于电伤2组(P﹤0.05)。
9中三组大鼠胸壁皮肤微循环灌流量比较
对照2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微循环灌流量与伤前15mi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伤后各时相微循环灌流量均低于伤前15min(P﹤0.05),以伤后1h下降幅度最大。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微循环灌流量均低于伤前15min(P﹤0.05)。
三组间伤前15min微循环灌流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2组和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微循环灌流量均低于对照2组(P﹤0.05)。治疗2组伤后各时相的微循环灌流量均高于电伤2组(P﹤0.05)。
10后三组大鼠sICAM-1的变化及比较
对照3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sICAM-1含量与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以伤后5min为最高,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其变化趋势同电伤3组。
三组间伤前15min的sICAM-1含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3组和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高于对照3组(P﹤0.05)。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sICAM-1含量均低于电伤3组(P﹤0.05)。
11后三组大鼠CD11b/CD18的变化及比较
对照3组伤后(假电)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伤前15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以伤后5min为最高,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伤前15min(P﹤0.05),其变化趋势同电伤3组。
三组间伤前15min的CD11b/CD18表达量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伤3组和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高于对照3组(P﹤0.05)。治疗3组伤后各时相的CD11b/CD18表达量均低于电伤3组(P﹤0.05)。
12后三组大鼠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比较
其变化趋势同中三组。
13后三组大鼠胸壁皮肤微循环灌流量比较
其变化趋势同中三组
结论:
1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表现为滚动白细胞数量增多、白细胞滚动速度下降、白细胞黏附数增多、TLECT值延长。
2乌斯他丁可减少高压电烧伤后肠系膜微静脉内滚动白细胞数,增加白细胞滚动速度,减少白细胞黏附数,缩短TLECT。
3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浆P-选择素、E-选择素及L-选择素含量增加,同时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下降。
4己酮可可碱可降低高压电烧伤后血浆P-选择素、E-选择素及L-选择素含量,减少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
5高压电烧伤可引起大鼠血浆sICAM-1含量增加、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量增加,同时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下降。
6乌斯他丁可降低大鼠血浆sICAM-1含量,降低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减少肠系膜微静脉内白细胞黏附数,增加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
7高压电烧伤可导致微循环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sICAM-1、CD11b/CD18等黏附分子在高压电烧伤后的白细胞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乌斯他丁及己酮可可碱可改善高压电烧伤后白细胞流变行为异常。
|
|
|
|
1 |
唐宗联,陈从云,刘军;颅骨电烧伤的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2 |
宫义龙,曹坤,杨宝琴;手部电烧伤的早期修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3 |
陈泰卿,吴英钦;158例电烧伤流行病学分析[J];学会;2000年08期 |
4 |
邱玉珍,徐喜平,管志玲;电烧伤合并血胸1例的抢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03期 |
5 |
张中原,周根成;电烧伤治疗138例[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14期 |
6 |
卢青军;;电烧伤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12期 |
7 |
杨晓东;何永修;;雷电烧伤4例报告[J];中华烧伤杂志;1988年04期 |
8 |
姜成林,邵铁滨,高梅娟;枕后皮瓣修复颅顶部电烧伤1例报告[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5年03期 |
9 |
齐永;全厚皮修复手部电烧伤肉芽创面[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0 |
张飙,王景全,姜英令;电烧伤后心电图异常及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1997年03期 |
11 |
王友明;深度电击烧伤创面治疗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1998年S1期 |
12 |
姜秀玲;电烧伤致脊髓及面神经损伤1例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11期 |
13 |
齐顺贞,孙志刚,刘建春,朱玉凤,于清新,林洪武,陶白江,范国庆;119例电烧伤的发病调查与预防[J];华北国防医药;1994年03期 |
14 |
阎锋,李达,阮仕荣,胡安军;家犬实验性电烧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华北国防医药;1997年06期 |
15 |
孙亚平,徐宏平;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电烧伤31例疗效分析[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0年03期 |
16 |
刘其成,刁永力;118例接触性电烧伤的局部治疗[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7 |
李辛群,廖镇江,徐惠贞,史济湘;电烧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6年06期 |
18 |
宋若阳;头面部电烧伤的外科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2004年13期 |
19 |
刘庚祥,曹丽萍;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36例分析[J];整形再造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
20 |
杨兴华,肖目张,李娜;腹部局部皮瓣联合髂腰皮瓣修复左上肢电烧伤1例[J];中国医学工程;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