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森林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本课题了解武警森林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现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武警森林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的建议及对策,使武警森林部队基层的心理卫生工作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武警森林部队广大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方法:采取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采取多阶段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武警森林部队抽取1 167名基层战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SCL-90)自编基层官兵心理卫生需求问卷和心理健康知识信念行为问卷,调查了解心理状况、心理卫生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知-信-行评价。(2)对武警森林部队指挥部卫生处、总队卫生科、警种学院卫生处、支队卫生队、分管心理工作的助理员(或军医)及相关人员采取自编心理卫生工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重点对象座谈的方式了解武警森林部队心理卫生工作。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结果:
1 SCL-90自测量表结果:1 167名被调查战士中,总均分提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6.94%,10类因子中强迫、敌对、躯体化、其他、人际敏感因子有较高检出率,其中以强迫症状因子阳性率(为9.17%)最为突出;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中国地方人群常模和中国军人常模(p0.01);武警森林部队不同单位战士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文化组在总均分、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高文化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战士是否独生子、入伍前居住地和警衔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2心理健康教育知-信-行结果:30.68%的战士没有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中以人格、精神衰弱和心理等概念问题掌握较差,高文化组战士知识知晓率得分(64.57±14.09分)明显高于低文化组(60.33±14.46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单位战士对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94.09%的战士基本持有心理健康相关态度与信念,高年龄组战士态度与信念得分(80.63±11.72分)明显高于低年龄组(77.86±10.12分),不同单位战士之间对心理健康态度、信念持有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6.66%的战士心理健康相关行为基本持有,高年龄组、少数民族、农村兵源战士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汉族、城市兵源战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单位战士心理健康行为形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3心理健康需求结果:基层战士最想了解的是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占68.21%)、人际交往技巧(占62.30%);传播途径依次为网络(占37.79%)、书籍(占37.28%);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为互动交流(占55.96%);83.55%的战士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规律进行。
4心理卫生人员配备及工作情况:47.37%的支队卫生队卫生干部、84.62%的支队下属大队军医、26.32%支队卫生队的卫生员都处于缺编状态;50%的支队卫生队无中级职称编制;支队和大队军医流动过于频繁。支队卫生队无专职心理卫生工作人员编制,72.22%的单位有兼职负责军医(其中70.59%接受过心理培训,47.06%获得了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员证书)。11.11%的支队无心理卫生工作计划;38.89%的支队下级单位没有建立心理工作骨干队伍;11.11%的支队下级单位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有调查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心理卫生工作,61.11%的支队曾经聘请相关专家36.67%的支队有统一的宣传教材,61.11%的支队心理相关资料的整理及时准确、保存完整。但仅有27.78%的支队可以对资料进行评估分析,22.22%的支队有心理卫生工作专款。
5军医对心理卫生工作认识:95.86%的军医认为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很有必要,85.71%的军医认为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关系密切,100%的军医认为心理卫生工作者非常需要心理卫生知识培训,46.43%的军医认为现有医务人员尚不能承担部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53.51%的军医对心理卫生工作满意度在60%以下,基层军医认为心理卫生工作在人员配置(占83.33%)、专业知识水平(占88.89%)、业务培训(占55.56%)、领导重视程度(占66.67%)、硬件设施(占72.22%)及经费(占88.89%)等方面仍有欠缺。
结论:
1本次研究武警森林部队基层战士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好,但不同单位间仍有差距;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态度信念持有及行为形成较好,但与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仍有差距;基层战士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较高。
2武警森林部队心理卫生工作起点高,领导重视,工作开展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认识、组织机构、经费落实、人员配备、健康教育开展等方面尚有不足。
|
|
|
|
1 |
徐昌仁,陈志祥,周荣国,范锦宝;部队基层医疗单位科室污染情况及消毒效果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0年04期 |
2 |
李文;怎样开展部队基层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1996年09期 |
3 |
;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5期 |
4 |
胡伟;林雪梅;崔静;;中年人讲究心理卫生注意要点[J];地方病通报;2006年01期 |
5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身医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03期 |
6 |
白亚军;向月应;王庆林;刘荣;杨明;尹宏;余奕辉;;我院开展部队心理卫生服务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1年07期 |
7 |
钱信忠;加强心理卫生研究提高心理科学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01期 |
8 |
潘菽;新时期的心理卫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01期 |
9 |
荆卫民;应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卫生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996年Z1期 |
10 |
陈学诗;推荐一本心理卫生的优良读物——《一颗找回自我的心》[J];心理与健康;2002年01期 |
11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稿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1期 |
12 |
;“绿丝带行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讲师团启动仪式[J];心理与健康;2007年02期 |
13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稿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1期 |
14 |
田立德;危险年龄的心理卫生[J];中国健康月刊;1988年01期 |
15 |
连长贵;大学生群体心理卫生四年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年03期 |
16 |
解亚宁;龚耀先;张育昆;金雪梅;;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年01期 |
17 |
王君臣,熊书银;初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4年04期 |
18 |
殷淑珍,赵丽中,马玉兰,杨亚南;天津市高中毕业生心理卫生的流行病学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9 |
漆鸣;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论略[J];宜春医专学报;1999年02期 |
20 |
许碧云,倪宗瓒,陈炳为,李凤芝;结构方程模型在微波作业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分析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