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ICF量表与脑卒中常用评定量表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在我国脑卒中导致的病死率仅次于癌症,国外医院住院脑卒中病人的病死率亦高30%~40%[1]。目前,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提高,其病死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极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病人及其家庭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普遍认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体征不再进展即可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2]。所谓早期康复,一般认为脑卒中发病以后一个月内开始康复为早期康复[3]。大量研究表明开展早期康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实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减轻脑卒中病人的残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后遗症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机制,探讨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关系以及早期康复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为早期康复理论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90例2008年9月-2009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经CT或MRI证实诊断为脑血管病初发患者或既往虽有发作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年龄在18-80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大于8分;愿意接受康复治疗,并能够配合康复医师的康复训练。排除标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及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将90例35-80岁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46例)、非早期康复组(44例)。于入组时和发病3个月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4]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MBI(modified barthel index) [5]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6]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脑保护、扩容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主要采用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法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结果:
1 FMA、MBI,NIHSS积分在入组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发病3个月时早期康复组各项指标积分及积分差值改善明显优于非早期康复组(P0.05)。
2两组FMA、MBI,NIHSS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非常明显(P0.05,或P0.01)。
3早期康复组与非早期康复组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早期与非早期康复均可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恢复,减轻脑卒中后遗症,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优于非早期康复。
目的:脑卒中是一类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极高的疾病,在中国,脑卒中的致残率在众多疾病中居于首位,给患者和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负担。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70%一80%遗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以及精神、语言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障碍,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但现有的量表多只侧重于评估患者功能的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个理想的量表应该能从身体、个人和社会三个水平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功能,同时也应该描述某些相关的环境因素以说明环境对健康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因而,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估框架和分类以提供一个可以描述健康和功能的通用语言。为此,200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2]。ICF运用了一种字母数字编码系统,因而可以对广泛的有关健康的信息进行编码(如诊断、功能和残疾状态等),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统一和标准的语言和框架来描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同时,运用这种标准化的通用语言可以使全世界不同学科和领域能够相互进行交流。但ICF(中文版)尚缺乏有效性研究,本文拟对ICF临床检查表(中文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探究。
方法: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功能评定为对象,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临床检查表(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3]、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BI)[4]、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II)[5]对60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定。首次评测6个月后再次运用(ICF)临床检查表(中文版)、FMA、BI以及WHODASII进行测评,并对(ICF)临床检查表(中文版)、FMA、BI以及WHODASII进行相关分析比较。
结果:
1首次测评ICF评分与FMA、BI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 -0.68,P0.01;r= -0.65 , P0.01),与WHODASI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 P0.01)。末次测评ICF评分与FMA、BI得分也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67, P0.01;r=-0.41, P0.01),与WHODASII也呈正相关(r=0.46, P0.01)。
2 ICF评分与FMA评分差值、BI评分差值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4, P0.1;r=-0.407, P0.01),与WHODASII评分的差值呈显著正相关,(r=0.390, P0.05)。
3首次测评与末次测评,ICF评定的身体功能积分、活动和参与积分、环境因素积分分别与FMA、BI呈显著负相关,与WHODAS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3.1首次测评ICF身体功能部分评分与FMA、BI呈负相关(分别为r=-0.43,P0.01; r=-0.40,P0.05),与WHODAS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P0.01)。末次测评ICF身体功能部分评分与FMA、BI呈负相关(分别为r=-0.37,P0.05;r=-0.33,P0.05) ,与WHODASII评分呈正相关(r=0.38,P0.05)。
3.2 ICF评定的身体结构部分评分与FAM、BI、WHODASII无相关性。3.3首次测评ICF活动和参与部分评分与FMA、BI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75,P 0.01; r=-0.84,P0.01),与WHODASII得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73,P0.01)。
末次测评ICF活动和参与部分评分与FMA、BI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80,P0.01 ; r=-0.85,P0.01) ,与WHODASII评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68,P0.01)。
3.4首次测评ICF环境因素部分评分与FMA、BI呈负相关分别为(r=-0.44 ,P 0.01; r=-0.35,P0.05),与WHODAS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5)。
末次测评ICF环境因素部分评分与FMA、BI呈负相关分别为(r=-0.42,0.01; r=-0.50,P0.01) ,与WHODASII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
结论:ICF是有效的,能全面地反映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的变化, ,但是方法复杂、不易操作,适合作为物理治疗部门常规的临床评定,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