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主导因素及病害防治的初步研究
【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目前保护地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主要对保护地内外逐小时温湿度变化、逐日天气情况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展动态进行监测,旨在明确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规律。还通过孢子萌发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产孢量法和离体叶片试验法初步筛选了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结合病害的流行规律在田间进行了防效试验,为在病原菌大量产孢和侵染时期利用植物提取物成功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展动态呈跳跃式,一旦遇到合适的温湿度和天气条件,病原菌会在1d之内完成大量产孢和侵染。低温、高湿利于该病的流行,阴雨天是该病大发生必要的天气条件。
研究初步认为,造成马铃薯晚疫病菌大量产孢和侵染的环境条件为24小时内:①温度变化在10℃~25℃之间;②最低相对湿度在96%以上;③降雨累积时间不少于8小时。在马铃薯生长季保护地的温湿度比较容易满足以上条件,关键在于降雨条件。在促进侵染高峰的形成中,降雨既可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同时又能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
通过采用孢子萌发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产孢量测定法和离体叶片法测定了36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制作用。发现对马铃薯晚疫病抑制作用明显的植物提取物为Ts-39、Ts-49、Ts-50、Ts-86和Ts-121。其中Ts-86抑菌效果最好,稀释1000倍后处理孢子囊悬浮液,孢子囊萌发率为1.09%,与甲霜灵3000倍稀释液达同一显著水平;在黑麦培养基上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为稀释25680倍;稀释50倍后在离体叶片上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作用明显,稀释更高倍数时防效明显下降。在根部和叶片上均未表现内吸性和渗透性。
根据本研究总结的病害流行规律,只在中心病株出现时和病菌严重侵染日对该病进行防治,与生产上定期喷药(每7d喷药一次)方法相比,在病害水平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节省用药6次。提取物Ts-86的50倍稀释液在大棚试验中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
|
|
|
1 |
阎世霞;;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2年02期 |
2 |
陈春德;;马铃薯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6年07期 |
3 |
纪实刚;刘颖;韩立新;;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
4 |
巫庆;;瑞凡(双快酰菌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
5 |
杜一新;陈方景;;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试验[J];江苏农药;1995年03期 |
6 |
李冬虎,王秀艳,刘宝华;马铃薯晚疫病新型杀菌剂[J];农业科技通讯;2000年01期 |
7 |
郝香英,杨慧芳;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与防治[J];青海农技推广;2000年03期 |
8 |
林祥荣;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01年08期 |
9 |
向志国;郑榜高;吴学渊;;68.75%银发利SC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9年03期 |
10 |
肖悦岩;;“爱尔兰饥馑”的启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19期 |
11 |
田恒林;;马铃薯栽培新技术[J];农家顾问;2010年10期 |
12 |
万彬;;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其防治[J];植物医生;2010年05期 |
13 |
朱全斌;云阳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1998年05期 |
14 |
Pham Xuan Tung;越南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概况(英文)[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5 |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十项最佳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1年04期 |
16 |
郑少妹,苏培忠;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2004年04期 |
17 |
王利亚,孙茂林,杨艳丽,马永翠,钱彩霞,董禄凤,和卫泽;云南马铃薯晚疫病区域性流行学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
18 |
;共走合作道 齐奔富裕路[J];南方农村;2007年06期 |
19 |
王军平;丁莉华;丁晓东;;冷凉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
20 |
庞淑敏;;河南省马铃薯二季栽培各月农事安排[J];农家参谋;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