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河北省虽然不是林业大省,但是由于地处环京津和环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肩负维护京津生态建设和安全的历史使命,所以改善环京津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在眉睫,也因此决定其发展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林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林业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河北林业建设提供了可能。
到2001年底,全省非公有制林业面积达到179万hm~2,占有林地总面积438万hm~2的40.8%,2001-2003年,全省民营造林99万hm~2,占同期全省造林总面积的76%。全省造林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大户达10767户,其中,66.67hm~2以上的大户有712户。根据河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汇总结果,到2005年底,全省非公有制林面积154.53万hm~2,占35.59%。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领跑着河北的林业建设。但是,非公有制林业在河北的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资金筹措困难、林地流转渠道不畅、产权制度不完善、采伐限额政策的限制、税费负担过重、科技水平低、筹集资金困难、林业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等等。全国各省市地区的专家学者对非公有制林业做了理论分析、涵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我国以及各地区的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及建议。
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学术界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文献研究,对国内外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的对比,对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介绍,分析了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经营形式、特点、发展迅猛的原因以及主要经验和体会,并指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林业发展的特点,本文重点阐述了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1)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给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2)非公有制林业政策改革包括:①投融资政策改革;②采伐限额政策改革;③税费政策改革。(3)非公有制林业制度改革包括:①林业产权制度改革;②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③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建立。(4)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提出了建立非公有生态公益林的国家收购制度,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河北具有建立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的小环境,国家政府采购公益林制度的内涵,以及建立国家收购非公有公益林的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建立非公有公益林国家收购制度现实困难及建议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326.2
|
|
|
|
1 |
陆诗雷;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2 |
姚顺波,尤利群;生态林补偿制度研究——石光银案例经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宋晓华,郑小贤,杜鹏志,王小平;公益林经济补偿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4 |
丁党生;发展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
5 |
钟昌福;陈珊萍;翟绪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历程综述[J];甘肃林业;2006年03期 |
6 |
王玉忠,李雪凌,刘常玲,尹新彦,马增旺,张续根;河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河北林业科技;2003年S1期 |
7 |
郭霆,郑永红;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8 |
冷清波;杜天真;;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理论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06年04期 |
9 |
姚顺波;森林生态补偿研究[J];科技导报;2004年04期 |
10 |
刘健;陈平留;;林木资源资产收益权评估运作技巧[J];林业经济;2002年11期 |
|
|
|
|
|
1 |
林盛;[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
2 |
记者 王建兰;[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
3 |
郭艳琴;[N];中国信息报;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