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酥梨休眠期内含物变化及生理代谢研究
【摘要】:
梨(Pyrus sorotina)是蔷薇科(Rosaceae)梨属(Pyrus Linn.)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优势果树。休眠是北方落叶果树长期形成的一种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生物适应和驯化的结果。本文以早熟梨七月酥(Qiyuesu)为试验材料,将SA处理、GA_3处理与自然条件下七月酥解除休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梨休眠的作用机理。通过涂抹外源生长调节剂试验,探索了梨休眠过程中SA和GA_3解除休眠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有:
1. 0~7.2℃模型和犹他模型计算的需冷量结果比较一致,差异不显著;而7. 2℃低温模型的结果在数值上偏高,不宜作为七月酥梨实际需冷量的测定方法。
2.枝内H_2O_2含量显现规律的变化过程:随休眠进行,其含量持续上升,随休眠的结束而急剧下降, H_2O_2含量变化动态与自然休眠的进程相吻合。促进休眠解除的GA_3处理和SA处理增加了H_2O_2含量,其升高的程度与打破休眠的效果是相一致的,即打破休眠效果越好的处理,枝皮内H_2O_2含量越高。H_2O_2在休眠期可能是作为一种促进打破休眠的物质或者说是作为一种传递解除休眠的信号物质。
3. SOD在进入深休眠前活性呈现上升趋势,之后SOD活性逐渐降低,而又在休眠解除时活性上升,但低于处在休眠期的活性。具有破眠作用的生长调节剂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SOD活性,从而消除了低温下积累的过量活性氧物质。POD酶活性在休眠期一直呈上升趋势。休眠期间O2-.产生速率上升,自然休眠结束后缓慢下降。总体来讲,梨树的抗氧化系统在休眠期间的活性总体能力降低,而在解除休眠的过程活性上升,揭示了抗氧化系统的活化与休眠解除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4.可溶性糖含量在自然休眠期逐渐增加,休眠解除时出现峰值,休眠解除后糖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在自然休眠期变化平缓,接近休眠解除时淀粉含量迅速下降。七月酥在休眠解除过程中,其内部淀粉的分解速度与(α+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呈相同的趋势,随着淀粉酶活性的增加,淀粉含量上升;淀粉酶活性降低,淀粉含量下降。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使休眠解除。
5.休眠期内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发生显著变化,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也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蛋白质含量急剧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迅速降低的时期是自然休眠结束的时间,也可据此对自然休眠的进程进行判定。到休眠解除时,核酸和蛋白质含量迅速增加,特别是RNA的增加更显著,说明此时期的细胞代谢活动非常旺盛。
6.低温来临前,七月酥梨芽的呼吸强度呈缓慢上升趋势;进入体眠期后,呼吸强度大幅度下降;休眠期间呼吸强度变化不大,维持较低的水平;休眠末期呼吸强度又开始缓慢上升。呼吸强度变化趋势与自然休眠的进程基本一致。在自然休眠期间,3条主要呼吸途径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PPP途径表现为明显上升且休眠期间不断得到活化,据此推测:磷酸戊糖途径的增强可能是解除梨休眠的主要原因,外源SA、GA_3对七月酥芽呼吸强度有促进作用。外源SA处理使PPP途径所占比率增加。而二者既不改变EMP途径随休眠过程的变化趋势,也不使EMP所占比率发生变化。
7.在七月酥枝皮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在七月酥未通过休眠的时候含量几乎不变,休眠解除时含量缓慢上升,解除后的含量迅速上升,三者中精胺的含量最大。Put /Spd和Put /Spd比值比Put、Spd和Spm值更与自然休眠的进程相符。
8.并非所有酚类物质单体都对休眠的解除起抑制作用。对七月酥梨休眠解除而言,邻苯二酚、香豆酸和水杨酸三种单体酚起抑制作用,而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对梨休眠解除起促进作用。
9.休眠解除时七月酥枝皮内ABA含量迅速降低,而后变化不大。而SA和GA_3处理的枝皮内ABA含量始终很低。SA和GA_3处理的七月酥枝皮中赤霉素含量均逐渐下降而后升高,从而激活了有关酶的活性,促进了七月酥休眠的解除;SA和GA_3处理的七月酥枝皮中赤霉素含量高于对照。各处理枝皮中的IAA含量大体上表现为先下降、而后稍有上升再下降的趋势;SA和GA_3处理中IAA含量则高于对照。
10. SA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H_2O_2的积累,从而诱导梨树休眠解除表达。GA_3诱导(α+β)-淀粉酶分泌的效应。GA_3使磷酸戊糖途径休眠期间不断得到活化,磷酸戊糖途径产生NADPH,而NADPH清除植物体H_2O_2从而诱导梨树休眠解除表达。
|
|
|
|
1 |
刘艳,赵虎成,李雄,王丽雪;梨枝条中淀粉、还原糖及脂类物质动态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2 |
杨文良,张兴旺;云南梨和苹果品种结构的调整及主要栽培措施[J];云南林业科技;2002年03期 |
3 |
刘书晓,殷秀玲;梨木虱化学防治试验[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4 |
曹玉芬,孙秉钧,李美娜,周宗山,洪玉梅,谭兴伟;梨品种果实对轮纹病的抗性鉴定[J];果树学报;1999年03期 |
5 |
徐凌飞,马锋旺,王喆之,任小林,曹晓雁;梨叶片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2年04期 |
6 |
成永东,姚忠明,黄希贤,耿士冲;梨棚架栽培的优点和栽培技术[J];落叶果树;2002年05期 |
7 |
许发良;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浙江林业科技;2002年05期 |
8 |
程年娣,叶生海,王成玉;梨黑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3年03期 |
9 |
谭国华,陈根兴,柏琪瑛,李士玉;梨树应用石硫合剂疏花技术研究[J];园艺学报;1993年03期 |
10 |
韩继成,冯志红,陈霜莹;梨离体叶片诱导不定芽的研究[J];河北果树;1998年02期 |
11 |
李秉真,李雄,孙庆林,张建华,马青枝;苹果梨花芽分化期几种酶活性的变化[J];园艺学报;2001年02期 |
12 |
陈湖,张新生,朱淑梅;梨枝条水分及年变化规律调查[J];河北果树;2001年01期 |
13 |
李大志,谢深喜,魏岳荣,罗先实;湖南主要梨品种花粉生活力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14 |
吴桂余,吴桂法,吴建华,韦军;梨新品种‘大果白酥’[J];园艺学报;2000年06期 |
15 |
张力飞,王国东;梨杂交授粉亲和性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6 |
刘国峰;梨树花芽高接技术[J];落叶果树;2000年03期 |
17 |
孟凡伟,曹子升,贾宝红,张敬祥,王爱国;梨树快速育苗技术[J];落叶果树;2000年05期 |
18 |
;河北省优质梨生产管理综合标准[J];河北果树;2001年02期 |
19 |
吕秀兰,周永清,廖明安,杨力;几种农药对梨木虱若虫和卵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0 |
盛宝龙,陆爱华,周建涛,蔺经;江苏省梨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