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饱和—非饱和渗流耦合计算模型研究
【摘要】: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大量滑坡实例表明,滑坡的发生常与降雨密切相关。弄清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降雨入渗过程机理,准确模拟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对于搞清降雨诱发滑坡的机制,提高滑坡预防预报与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对水土保持,农业灌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概述了坡面径流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理论及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及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的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在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坡体饱和-非饱和渗流耦合计算的数学模型。本耦合计算模型实现了坡面径流与坡体渗流的统一求解,解决了传统解法存在的问题,为准确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及坡体的水分运动提供了可能。
据所提出的耦合计算模型,本文导出了该模型的有限元计算格式;编制了在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坡体饱和-非饱和渗流耦合计算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计算程序考证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饱和-非饱和渗流的耦合计算结果与实验及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同时本文成功地解决了土体容水度C的不连续问题以及数值计算中涉及到的其它相关技术问题。计算实例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处理方法计算效率较传统方法有较大的提高,计算稳定性好,迭代收敛速度快。
应用所提出的耦合计算模型及有限元计算程序,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土体初始体积含水量、降雨强度、坡角、坡面排水等因素对坡面径流的形成和坡体雨水入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耦合计算的结论在坡面径流、坡面入渗及坡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等方面的规律均与理论分析计算结果一致。
此外,本文还编写了耦合计算的前后处理程序,实现了数据准备、计算、结果处理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计算与分析的效率,为本方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
|
|
|
1 |
姜允迪;;台风圣帕降雨强度大 滇陕川鲁雨涝灾害重——2007年8月[J];气象;2007年11期 |
2 |
C. W. W. Ng;王伟;;降雨强度和历时对非饱和土滑坡稳定性的影响[J];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01期 |
3 |
陈森发,张文红,张建坤,于栋华;短期降雨预测的随机微分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
4 |
黄志全;何鹏;;用有效降雨量监测黄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5 |
罗德;余新晓;董磊;;密云山区油松人工林内外降雨特性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
6 |
赵庆平;耿博;张朋;;LMDS系统雨衰特性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7 |
徐勤学;王天巍;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紫色土坡地壤中流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
8 |
卞世俊;;降雨诱发滑坡机制研究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5期 |
9 |
薛凯喜;胡艳香;赵忠营;赵宝云;;降雨诱发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动态权重系统[J];地球与环境;2011年03期 |
10 |
王占礼,孙全敏,郑粉莉,牛振华;降雨流动能物理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5年11期 |
11 |
范世香;高雁;程银才;白清俊;;林冠对降雨截留能力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
12 |
王政;;侵蚀产沙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6期 |
13 |
张友谊;刘俊新;冯涛;;峡口滑坡不同降雨条件下蠕变行为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14 |
宋晓猛;孔凡哲;朱朝霞;;考虑降雨强度的汇流速度计算方法[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08期 |
15 |
任慧军;徐海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降雨影响的初步研究[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
16 |
满开言,林卓英;坡面植被对坡面径流和入渗的影响[J];地理研究;1989年04期 |
17 |
廖善刚;赵昭昞;;长汀河田风化花岗岩坡面水土流失规律和预测方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8 |
周桂明;;城市降水效应及其对暴雨径流量的影响[J];科技通报;1990年04期 |
19 |
楚荣忠,李小平;双线偏振雷达的降水估测 Ⅱ.误差分类分析[J];高原气象;1999年01期 |
20 |
张培文,刘德富,郑宏,黄达海,宋玉普;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和入渗耦合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