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至陕川界高速公路新旧路堤搭接段变形性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递增,高速公路均呈现出交通量饱和的态势,使得高速公路本身所应具有服务优势大打折扣。为了不大量增加建设用地,国家在新建公路的同时,也大力开展了对原有公路的改扩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于新旧路堤搭接段变形性状并未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索。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工程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存在的新老路堤变形特性、新老路堤结合部处治及新老路面衔接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为今后旧路加宽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高等级公路加宽改造工程的质量。
本文主要依托广元至陕川界高速公路新旧路堤搭接工程,结合现场施工中使用的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填方高度、不同的加筋材料对路堤变形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新旧路堤的变形规律。在诸多影响因素中重点分析了湿度场对新旧路堤差异沉降的影响机理,得出路堤内部湿度的变化对路堤变形有较大影响的结论以期对实际施工给予指导。
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ADINA程序模拟不同因素对差异沉降的影响机理,并与现场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强夯法比碾压法处理低路堤沉降有较好的效果;加铺土工格室比土工格栅能更加有效的减小高路堤的差异沉降;路堤内部特别是路肩处变形受湿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等结论。进而为施工现场实施有效的工程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依靠。
|
|
|
|
1 |
孙增奎,王连俊,白明洲,魏庆朝;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变形特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08期 |
2 |
李光,容玲聪;高液限粘土路堤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
3 |
褚宇光;渝怀铁路王家坝车站病害路基处理[J];路基工程;2005年01期 |
4 |
薛晓辉;周乔勇;梁伟;;滑动式沉降仪观测路堤沉降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7年11期 |
5 |
陆峥嵘;;公路拓宽工程新老路堤相互作用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18期 |
6 |
张良,魏永幸,罗强;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斜坡软弱土地基路堤变形特性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
7 |
章定文;刘松玉;;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扩建中新老路堤相互作用数值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06期 |
8 |
梁小勇;薛晓辉;樊玉敬;;高填方路基沉降监测[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
9 |
宋景振;王连俊;沈宇鹏;;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堤阴阳坡差异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6年02期 |
10 |
孙增奎,王美芝,王连俊;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堤变形的数值模拟与预测[J];铁道标准设计;2004年11期 |
11 |
杜红庆,商庆森,王维桥;粉性土路堤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2期 |
12 |
刘涌江;熊小林;;斜坡地基填筑路堤的稳定性与沉降变形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06期 |
13 |
潘君牧;Makoto NASU Hajime FUJISAWA;Keiichi HIKIMOTO;;防止砂土地基液化路堤变形的研究试验[J];路基工程;1989年02期 |
14 |
孙增奎,王连俊,白明洲,魏庆朝;青藏铁路高温细粒多年冻土路堤变形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4期 |
15 |
孙增奎,王连俊,白名洲,魏庆朝;多年冻土区利用加筋措施减小路堤变形试验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4年01期 |
16 |
商庆森,朱海波,杜红庆;行车荷载和填筑高度对粉性土路堤变形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
17 |
覃英宏;张建明;;青藏铁路路堤纵向裂纹形成与扩展的力学机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05期 |
18 |
胡高社;任红珠;曾德云;;奉云高速公路奉节东特高筑填路堤变形预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9期 |
19 |
廖常川;刘新喜;周群;;高速公路炭质页(泥)岩路堤变形特性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
20 |
唐朝晖,张晓玉;宜黄高速公路荆沙公铁立交桥路段变形规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