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戈壁区地表覆盖层中元素的分布规律与存在形式
【摘要】:荒漠戈壁区是一个资源潜力大、勘查程度低且勘查难度大的地区,其间蕴藏大量的矿产资源使其成为当今勘查活动的焦点。目前荒漠戈壁区地球化学勘查采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1、风成沙的干扰,其主要分布在60-120目中。2、覆盖物的影响,由于荒漠戈壁的特殊景观,其地表大部分由荒漠土覆盖,其厚度由几米至几十米不等。由于这些覆盖物的影响,我们很难采到理想的代表性好的介质。如何避开以上两种情况的干扰,准确发现覆盖层下部的信息,制定出高效、低成本的采样方案,是目前荒漠戈壁区地球化学勘查的关键之所在。
本文选择位于新疆东天山地区的金窝子金矿、十红滩铀矿、土屋铜矿及一处背景区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为对各区地表覆盖层的不同层位进行采样分析,对富集层位样品分不同粒级进行分析,以得到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在覆盖层中的分布规律,再对富集层样品做活动态测量,以了解成矿元素主要的存在形式。通过对以上三个不同类型矿床和一个背景地区(无矿化)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成矿元素的分布规律:
(1) 金、铀含矿信息的直接指示元素主要富集在钙积层上方的弱胶结层中,钙积层对大部分元素没有“隔挡”作用。而在背景区,金、铀的含量在弱胶结层中较低。
(2) 铜矿含矿信息的直接指示元素相对于富集在钙积层下方的风化残积层中,这与铜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而其他伴生元素主要富集在钙积层上方的弱胶结层中。
(3) 金、铀矿含矿信息的直接指示元素及伴生元素富集在细粒级粘土中。铜矿含矿信息的直接指示元素倾向于向两极富集,即富集于最粗粒级和最细粒级。
(4) 在活动态的金中,铁锰氧化物相态下的金在弱胶结层中含量较为突出,与其他层位差异明显。在金矿上方能有效反映出异常。而铀在表生条件下比较活泼,活动态铀最高占全量铀的60%。而吸附可交换铀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见在对砂岩型铀矿勘查中,提取吸附可交换铀可以在铀矿上方圈出很好的异常。
基于以上实验研究结果和对选区进行的试验结果,本次研究提出:在对荒漠戈壁区进行地球化学采样时,以弱胶结层(10-40cm)-160目土样为最佳介质。在对样品做活动态分析时,金以铁锰氧化物、铀以吸附可交换相能很好地反映异常特征。
|
|
|
|
1 |
钱伯辰;;大行星距离的分布规律[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82年00期 |
2 |
;综合报导[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年01期 |
3 |
王有标;新疆金矿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找矿方向的初步探讨[J];新疆地质;1988年04期 |
4 |
陈德祥,刘永春,焦爱春,项凤武;带岭大青山森林土壤及其分布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
5 |
张乾;;砂砾岩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时空展布规律及形成机制[J];地质与勘探;1988年08期 |
6 |
耿大玉,韩成建,白宝玉,阎庆民,李忠生;西安地裂缝的新活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2期 |
7 |
丁树人;李星;秦冬祺;;中厚板挤压变形函数的论证及简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
8 |
邱云志,陈嘉新;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9 |
张昌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
10 |
雷茂盛,张超谟,李军,杨峰平;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宏观裂缝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4期 |
11 |
张宽;李颜;;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的多样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5期 |
12 |
蓝先洪;张志珣;李日辉;张志忠;;南黄海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3期 |
13 |
赵有福;;中国金刚石宿主岩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8期 |
14 |
焦雯珺;朱清科;张宇清;吴秀芹;王娜;;陕北黄土区退耕还林地生物结皮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5 |
韩金良;吴树仁;李东林;谭成轩;张永双;孙炜峰;乔子江;;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1期 |
16 |
陈泓;黎燕琼;郑绍伟;慕长龙;刘军;;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生物量与坡向及海拔梯度相关性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7 |
常晓军;丁俊;魏伦武;王德伟;毛郁;鄢毅;;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1期 |
18 |
吴海平;郑明新;李平棕;;赣南红层滑坡分布规律的映射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9 |
张永忠;何顺利;程日恒;兰朝利;王建国;甯波;;兴城地区天然气组分分布规律及其指导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1期 |
20 |
张熟;张成兵;田小伟;孙志广;黄云龙;王卫东;;沧州地裂缝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