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性实践
【摘要】:近代以来,人们在机械论世界观指导下形成了用孤立的、封闭的、线形的、静态以及简单还原的方法来探索和变革自然的实践方式。这种实践方式忽略了对象的开放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对象的内在要素之间以及对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相干性与非线性作用。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工业文明实践观的指导下,人类的实践虽然在有限范围内获得暂时的胜利,但却造成了全球生存状态的整体恶化,从而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实践方式是不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必须予以改变,否则人类将会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因此,对实践新范式的理论探索,就成为我们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明确提出了“生态性实践”的概念:人类为了实现自身全面而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宏观世界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在辩证唯物论、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总和。传统的实践观强调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客观物质活动。而生态性实践则强调的是“人—社会—自然”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强调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的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强调的是人类的全面而持续的发展。所以,生态性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同时,生态性实践又区别于“生态实践”的概念。我们认为,生态实践就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
在对“生态性实践”的概念、特征、基本结构、基本形式等系统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对生态性实践的主体(生态人)、生态性实践的客体或对象(人—社会—自然耦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性实践的中介(生态技术及其基础上的生态工具)等进行了分章节的系统论述。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研究、实证分析以及案例说明等方法。在几个部分中,不同程度地引用了一些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专门对陕西吴起县生态性实践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
|
|
|
1 |
王献溥;;生物圈和生态系统[J];环境保护;1979年02期 |
2 |
田金质;;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强化—生态系统氧化塘技术(下)[J];环境工程;1984年06期 |
3 |
徐国荣;;储粮生态[J];生态学杂志;1986年01期 |
4 |
李克煌;秦耀辰;;论县级资源-经济-生态系统优化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1988年02期 |
5 |
王民江;;甜菜虫害研究概况[J];中国甜菜糖业;1989年02期 |
6 |
孟范平;大气CO_2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4年04期 |
7 |
Tomas J.Goreau;Raymond L.Hayes;蒋逸航;;珊瑚变白现象和海洋“热点”[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4年03期 |
8 |
刘建军,雒文生;优化生态系统和磁化污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5年04期 |
9 |
黄静,韩时忠,何亚琳;沙河村生态系统能量流分析计算[J];贵州环保科技;1995年01期 |
10 |
;人类与生物圈[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7年02期 |
11 |
D.PeterStonehouse,CesareoGiraldez,WillemVanVuuren,赵永宏;环境保护的政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8年03期 |
12 |
王令超,王国强;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基本类型研究[J];生态经济;1999年02期 |
13 |
;后记[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
14 |
章家恩,徐琪;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学解释及其定量表达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
15 |
苏成西;滇池污染与治理的生态学分析[J];新疆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
16 |
董得红;论青海省综合生态系统的治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3期 |
17 |
罗慧,苏正军,刘安麟,刘海英;基于复杂性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演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5年05期 |
18 |
江栋;李开明;刘军;杨永坤;;黑臭河道生物修复中氧化塘应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5年06期 |
19 |
张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推动环境保护从浅生态学走向深生态学境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8期 |
20 |
熊飞;李文朝;潘继征;;外界干扰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