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金刚桑地区冰芯中浅层粉尘的初步研究
【摘要】:
通过对宁金刚桑地区冰芯中粉尘的定年特征、粒度特征、形态特征和表面结构特征的讨论,找出宁金刚桑地区冰芯粉尘特点与极地冰芯粉尘和黄土的差异,从而说明了研究低纬度高山冰川的必要性。
宁金刚桑地区12根冰芯按照污化层定年方法从顶部向下分为22年,即2007年—1986年。
将粉尘用电子秤(精度0.001g)进行称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境(JEOL JSM-6700F)进行颗粒形态和表面结构特征的观察,同时拍摄全貌照片用作粒度分析的资料。分析粉尘,得出以下结论:
粉尘样品的平均粒径值与膜上最大颗粒粒径值基本成正比关系,单位长度内的粉尘质量与最大颗粒粒径值也基本成正比关系。而且颗粒以粉砂颗粒为主,其中以细粉砂占绝对优势(主要粒级集中在粉砂级6-8φ的部分),粗粉砂含量很少。颗粒分选为中等到差。
宁金刚桑冰芯粉尘的直方图表现较宽、多峰形式以及有一个细颗粒的尾巴,概率累积曲线表现出仅含有悬浮颗粒。
此外,粉尘以棱角状、次棱角状的磨圆度为主,所有的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溶蚀刻蚀、化学物沉淀。
宁金刚桑冰芯地区粉尘按沉积先后顺序,风力表现出由强→弱的交替变化,对应着风沙活动增强期→减弱期,从而粉尘质量相应体现出高→低的交替变化,最大颗粒粒径值也相应有大→小的交替变化。也反应了降雨量对应有多→少的交替变化,据此气温表现为温湿→干冷的交替变化。
|
|
|
|
1 |
任贾文;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参加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
2 |
姚檀栋;青藏高原冰芯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02期 |
3 |
姚檀栋,王宁练,任贾文,侯书贵,效存德,叶玉江;国际冰芯与气候环境研究新进展——关于国际“冰芯与气候”会议[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
4 |
王宁练,姚檀栋;冰芯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
5 |
张东启,秦大河,侯书贵,任贾文,P.Mayewski,康世昌;珠穆朗玛峰东绒布80.36m冰芯δ~(18)O记录的气候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3期 |
6 |
邬光剑,姚檀栋;冰芯中不溶微粒的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
7 |
马红梅;李院生;姜苏;安春雷;唐承佳;;冰芯流动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极地研究;2008年04期 |
8 |
王茉;徐柏青;邬光剑;杨威;;碳质气溶胶在藏东南冰芯中的记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3期 |
9 |
高新生;朱国才;任贾文;张永亮;;我国轻型高山冰芯机械钻机的发展和应用[J];冰川冻土;2012年06期 |
10 |
;冰芯钻探:破解气候变化密码[J];国土资源;2013年03期 |
11 |
姚檀栋;青藏高原冰芯研究[J];冰川冻土;1998年03期 |
12 |
姚檀栋;7000m处冰芯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8年08期 |
13 |
徐柏青,姚檀栋,田立德,J.Chappellaz;敦德冰芯气泡中记录的甲烷浓度变化[J];科学通报;1998年23期 |
14 |
姚檀栋;青藏高原冰芯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8年03期 |
15 |
徐柏青,姚檀栋,田立德,霍文冕,段克勤,JChappelaz;敦德冰芯过去800a来的甲烷记录[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
16 |
侯书贵,秦大河,任贾文;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δ~(18)O记录气候意义的再探讨[J];地球化学;1999年05期 |
17 |
杨保,施雅风;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
18 |
王进东;;我国冰芯研究获重大进展获得近二千年以来高分辩率大气甲烷记录[J];科学新闻;2002年14期 |
19 |
王进东;;奋斗在冰芯研究的前沿领域[J];科学新闻;2003年10期 |
20 |
黄德揆;;让“冰芯”讲述过去的事情[J];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