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
【摘要】:
地裂缝灾害是西安市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安城区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迄今为止已造成四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西安地裂缝还在不断出现和发展,严重地制约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和规划发展,也为城市工程建设留下了重大的灾害隐患。因此,开展地裂缝的成因和致灾机理研究,制定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是西安市急待解决的重大地质灾害难题。
目前,西安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和活动特点等已经被人们基本掌握,但在成因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仍存在不同观点和争议,关键在于还有一些基本问题未得到解决;受地裂缝成因机理和致灾机理研究程度的限制,地裂缝减灾防灾对策的研究也远远不足。论文分析了西安地裂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西安地裂缝研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借助大型及小型物理模拟试验手段,并辅以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揭密,对西安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提出新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对跨地裂缝的地下结构防灾、评价地裂缝灾害影响带宽度的方法等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最后在深入研究和再认识西安地裂缝的基础上,对西安地区可能遭受强震作用时地裂缝的地震效应作出了新的评价。
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创新性成果:
1.首次开展了地裂缝扩展机理的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试验发现西安地裂缝实际上是一种近地表的既有构造破裂面,抽水诱发的地面不均匀沉降或降雨入渗使其显露至地表。NNW向区域引张应力场作用、西安正断层组的持续掀斜式运动及上覆松散层的不断堆积,三种因素同时发生、同时存在,并且从未发生过间断,是西安地裂缝形成的本质过程。
2.研究发现,西安地裂缝底部与下伏断层相连,是由下伏断层延续上来的具有同沉积性质的构造破裂面。地裂缝倾角由浅至深越来越缓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正断层组的书斜式运动,二是地层的压缩。超采地下水是西安地裂缝超常活动的主要原因。
3.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跨地裂缝的墙体开裂形态进行了分析,确定出了具有三维活动性的地裂缝垂直穿越墙基时墙体出现裂缝的位置、倾向、倾角和后期的发展状况,以及随降张比的变化规律。
4.地裂缝场地的地震效应分析表明,地裂缝场地对低频含量较高的远源地震的放大效应最为明显,中源地震次之,近源地震最小;西安地区在常遇烈度地震作用下即能引起隐伏地裂缝的破裂扩展,不同地震波引起的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不同。
|
|
|
|
1 |
张家明;;西安地裂缝的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陕西地质;1986年02期 |
2 |
石钟慈;关于能量正交板元的形函数空间[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3 |
吴新元;;K步K阶线性多步公式集及几乎A稳定的线性多步公式[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4 |
王全凤;;钢筋混凝土低温下粘结和滑移的数值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5 |
张之一;李红阳;;推覆构造在太平洋东西两岸的表现及其成因机制的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3年05期 |
6 |
郑明训,车有金;铰链梁数值分析及疲劳估算[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7 |
许同乐;;分岔管流场的数值计算[J];煤矿机械;2009年12期 |
8 |
林贤蓬;;基于GEO-SLOPE的某滑坡堆积体稳定性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2期 |
9 |
时伟;;浅析煤储层压裂缝滤失系数的计算[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5期 |
10 |
刘艳伟;司军辉;;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1 |
朱琳;;数值分析理论剖析及其带给教学的启迪[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2 |
刘忠臣;;环形空间内自然对流的数值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
13 |
彭翔,Anderson W L;利用超声波和温度梯度反演金属内部应力场的数值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
14 |
李寿佛;线性多步法的B-收敛性[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
15 |
曹璎珞;“数值分析”有关教材中幂法的一点注记[J];大学数学;1991年04期 |
16 |
杨春宝;王正臬;;斜槽掺气坎坎下流场的数值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91年02期 |
17 |
陈璐鹃;王文毅;;光顺样条曲面及其算法原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1991年04期 |
18 |
曾攀,石亦平;工程中数值分析的复杂力学建模与高精度方法[J];中国科学基金;2000年02期 |
19 |
朱继良,王运生,李渝生,王士天,严明;某工程岩体的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
20 |
杨先海,吕传毅,尹明富,郭晓宁;数值分析技术及其在注塑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