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量地震极化滤波
【摘要】:
地震波场在本质上是不同类型、不同偏振特性的振动相互干涉和叠加的结果,是三维矢量波场,而单分量记录仅能记录到三维矢量波场的部分投影。地震波偏振分析的目的就是提取地震波场的空间偏振特性和特征参数。
本文针对地震波的偏振特点,详细阐述了极化滤波的原理,相应的方法以及极化滤波器的设计。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几种滤波方法,重点分析了以协方差矩阵为基础的极化滤波方法,给出了滤波参数的算法。
利用Fortran编程,实现了协方差矩阵法极化滤波算法,完成了三分量地震偏振分析和极化滤波处理模块。通过理论模型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影响滤波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极化滤波方法是目前分离三分量记录中PP波和PSV波场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合理选择滤波器的有关参数(如p,q,N等)可达到分离纵、横波,增强有效信号,压制干扰波的目的。
(2)在协方差矩阵法极化滤波的滤波参数中,对滤波效果影响最大的参数是q值,其次是时窗N,参数p一般对滤波效果影响不大。改变q值可以调节滤波器通放带宽窄的目的,达到不同的滤波效果;改变时窗N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求出的极化率的大小及计算出的极化方向的准确性。
|
|
|
|
1 |
唐晓雪,唐建候;地震波的偏振分析与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S2期 |
2 |
黄中玉,高林,徐亦呜,谢大进;三分量数据的偏振分析及其应用[J];石油物探;1996年02期 |
3 |
曹建国,汪蓝天;偏振光的邦加球数学分析方法及其在光测弹性力学中的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
4 |
徐真善;用椭偏仪同时测定主应力差和方向[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
5 |
郭荣;;水与非水层状液晶的小角X射线衍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6 |
和跃时;利用数字地震记录计算震中方位角方法简介[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1期 |
7 |
熊大闰;苏洪钩;黄长春;;一九七五年天鹅座新星的偏振测光[J];天文学报;1976年02期 |
8 |
张小慧;刘明洋;王立娟;;τ-p变换与偏振分析相结合波场分离方法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9 |
顾国璋;岳春敏;李志宏;杨进华;;透明物体三维重现技术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陈赟,张中杰,田小波;基于加窗Hilbert变换的复偏振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
11 |
刘建华;刘福田;胥頤;;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偏振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1期 |
12 |
夏媛媛;李仕雄;吕清勇;平健;;基于Matlab的偏振分析在微地震三维定位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0年03期 |
13 |
陈虹,黄忠贤;利用时频偏振分析技术研究面波传播的复杂性[J];地震学报;1998年02期 |
14 |
陈赟;高乐;赵烽帆;;一种基于频率域偏振分析提高三分量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
15 |
张博;刘文;;利用ZEMAX软件分析光器件中的PDL[J];光通信研究;2008年04期 |
16 |
张家茹,邵学钟,高维安;地震转换波测深中PS转换震相的分离和参数测定[J];地震学报;1993年01期 |
17 |
郭荣;沈明;;皮肤表皮角质层脂肪的层状结构模型[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8 |
黄忠贤,陈虹,吴依农;偏振分析程序POLALYS在面波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
19 |
陈俊杰,王军亮,乔兵,蔡宏雷,刘冰冰;浅谈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方法[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4期 |
20 |
姚陈,雷军,熊杨武;弱裂隙各向异性对地震体波的效应[J];中国地震;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