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高铁太原盆地沿线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
【摘要】:
太原盆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地裂缝以来,至今已发现规模较大的地裂缝80余条,成为太原盆地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裂缝的广泛发育对城乡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
随着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规划建设,地裂缝成为高铁沿线不可避免的地质灾害之一。对沿线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活动性展开研究,并评价地裂缝对高铁的危险性不仅可以为高铁建设的安全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还可以为太原盆地地裂缝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勘探和资料分析,深入研究了太原盆地高铁沿线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裂缝的成因机理,并就地裂缝对高铁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调查发现太原盆地共有8条地裂缝与高铁线路相交,勘探表明这些地裂缝均具有定向性、成带性和间歇活动性的特征;
(2)揭示出地裂缝的活动总体以水平拉张为主,少数变形严重的地裂缝呈现出水平拉张、垂直错动和右旋扭动的三维活动性。
(3)初步分析了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提出了地裂缝的构造成因模型,认为太原盆地地裂缝是在盆地NW-SE向区域拉张构造应力背景下,活动断裂构成先存隐伏破裂面,地下水超采与水位下降诱发并加剧了地裂缝的地裂缝的活动。并预测随着地下水的继续过量采和高铁的投入运营,这些地裂缝的活动还会进一步加剧。
(4)定性和定量评价了沿线地裂缝对高铁的危险性,并给出了相应危险性分级的活动速率。
|
|
|
|
1 |
武强,陈佩佩;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1期 |
2 |
任建国,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山西地震;2004年03期 |
3 |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
4 |
卢全中;彭建兵;范文;马润勇;李喜安;;陕西三原双槐树地裂缝的发育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
5 |
邓安利;;大同市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与防治对策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年04期 |
6 |
马志飞;;地裂缝:地球上难以愈合的伤口[J];城市与减灾;2009年03期 |
7 |
刘德成;靳小平;周自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北京通州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年03期 |
8 |
聂智亚;;西安市地裂缝灾害的勘察统计分析与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3期 |
9 |
裴红霞;;邯郸地裂缝的现状、成因与几何形态分析[J];科技传播;2013年08期 |
10 |
王景明;陈树强;;陕西泾阳地裂缝灾害及其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1期 |
11 |
丰继林;地裂缝灾害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
12 |
高中和,竺清良,季幼庭,陈晓明;江苏省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成因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J];地震学刊;1997年01期 |
13 |
陈植华,陈学军,黄英娣;湖北崇阳地裂缝灾害的成因[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4 |
董东林,武强,孙桂敏,姜振泉,隋旺华,田宝霖;临汾地裂缝灾害与地下水开采相关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5 |
李新生,石耀武,李同录;西安市北倾地裂缝活动分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6 |
卢全中;赵富坤;彭建兵;薄峰;;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6期 |
17 |
耿大玉,李忠生;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J];地震学报;2000年04期 |
18 |
王景明,王春梅,刘科;地裂缝及其灾害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
19 |
;《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新书简介[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
20 |
谈恒文;山东五莲地裂缝灾害及防治对策[J];山东地质;2001年02期 |
|